《爱莲说》教学设计12篇 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爱莲说》教学设计12篇 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教学设计12篇 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爱莲说教学设计12篇 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爱莲说教学设计1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衬托的手法。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
2、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
3、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
4、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习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
5、: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爱莲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口诵心惟,在吟哦()唱诵中领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莲之韵、君子之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咏莲之韵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参考解释,多读几遍。 朗读要求:先自读;然后选取喜欢的句子,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或齐读;最后小组展示。 朗读技巧:文言文,非慢读不能体会其意蕴。 怎么才能放慢速度呢? 一是适当重读:示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世人甚爱牡丹; 二是恰当停顿: 1、主谓之间稍加停顿,示例: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 2、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示例: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是适当延长字音:像感叹词、语气词示例:噫,同予人者何人;宜乎众矣。还有叠音词,本身就有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我们更要读出意味。示例:亭亭净植。 强调:句子的停顿是有要求的,声断气不断,唯有如此,才能读出文言美感。 二、品莲之美 (1)请划出描写莲的句子 出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创意表达:借助语气词,以这样的句式写下对莲的喜爱之情;也可以发挥想象,画出你心目中莲美好的形象。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生长在污泥中,却如天使般圣洁。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亭亭玉立
7、,清新淡雅,洁净赤诚,你是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是暗夜里的一缕芬芳,红尘中仅一眼,便再不能忘。 (3)思考:结合解释,品读这七个短句,并说说从哪几个角度写莲的? 三、悟莲之魂 (1)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莲体现了君子的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予之意不在莲,在乎君子者也,君子之美,得之心而寓之莲也。 这种写法叫做: (2)本文既是爱莲说,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呢?作者对菊和牡丹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请阅读七下主题丛书(四)192页病梅馆记、课本陋室铭、两首诗歌石灰吟、每个小组任选一篇讨论交流: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想表达什么意思? 病梅馆记写作背景:
8、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病牛李纲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六、感念人生 我们也借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你喜欢哪一种花?说说理由。 例如:我喜欢梅花,它凌寒而开。(坚贞高洁,傲骨迎风,挺霜而立) (岁寒三友松竹梅) 我喜欢兰花,空谷幽兰。(吐气如兰,高洁典雅,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 爱莲说教学设计3 1、背
9、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10、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
11、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
12、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
13、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4、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
15、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
16、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背诵默写课文。 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爱莲说 陶渊
17、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
18、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
19、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
20、,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学设计5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对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莲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12篇 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设计 12 第二 课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