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文言文).docx
《《文言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文言文).docx(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设计1 文言文公输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崐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崐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1、找学生讲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从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1、生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词穷;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崐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3、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回合,讨论: 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而墨子分析公输造云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终结论又是什么? 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 公输真的“服”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回合,讨论: 墨子给楚王讲故事,有什么目的? 楚王是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 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来作类比的? 楚王真的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吗?揣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 5、生自读第三回合,讨论: 在模拟攻守前,楚王怎样看待楚攻宋的结果? 而模拟攻守的结果又是什么? 公输真的就此罢休了吗? 墨子又是怎样让楚王彻底折服的呢? 6、教师总结: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由此而具有曲折
3、有致的情节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够在辩论中取胜,他运用了什么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评述此种技巧。 3、这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辩才。 4、在辩论过程中,墨子面对公输,面对强国君主,甚至有崐杀身之险时,他有什么反应? “沉静”、“从从容容”、“镇静”。(以上几词出自鲁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写的小说非攻) 5、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胆识。 6、教师总结: 墨子是一位具有过人辩才与过人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美。 四、课堂小结 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仅要从道义上战胜他们,还要用实力来震慑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过人的
4、辩才与胆识。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 2、积累几种文言句式: 排比句式: 不可谓不可谓 舍其而欲窃之 犹之与也 判断句式: 以为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文言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
5、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公安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1)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2)教师范
6、读并补存解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4)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5)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3)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
7、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五、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波色()明清()见底()然如拭鲜()明媚泉而()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
8、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文言文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
9、光。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
10、、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找()候()司()园() 划()后()丝()圆() 掉()流()使()爬() 桌()留()是()爪() 文言文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解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
11、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解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解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
1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
13、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
14、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解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
15、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
16、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学生能品味出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 3、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设想: 从文本入手,激发学生问题探讨的热情,并由文本联系实际,发挥创造性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至用。
17、 教学步骤: 一、激发阅读兴趣,调动探究欲望。 在前一课时结束时,出示一首小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让学生猜写的是历史上的哪家父子。学生当然明白老师的意图,一猜就猜出来。马上指出三人文学成就很高,父亲写过六国论,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写过六国论,就在读本上,不失时机的布置阅读苏辙六国论的任务: 1、找出苏辙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编写文章的论证结构。 二、比较阅读,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一)师生对话,弄清苏辙的观点及论证过程。 苏辙的观点: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即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六国的谋士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战略眼光,并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势
18、,不援助韩魏而互相残杀。 论证过程: 提出观点: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分析论证: 1、秦与诸侯争夺的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之郊。 2、秦进攻燕、赵,不曾有韩魏两国袭击的忧虑,因为韩魏抵挡秦国受挫后依附了秦国 3、韩和魏不能单独抵抗秦国,可是天下的诸侯却依靠它来抵挡秦国 总结六国诸侯不知定出协助韩魏抗击秦国的策略,却贪图好处,背弃盟约,互相残杀。 苏询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论证过程: 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析论证: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二)学生讨论,探究六国灭
19、亡的原因。 两人的观点各不相同,而论证过程都很严密,都能自圆其说,对同一段历史,父子两人的看法迥然有别。其实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清代的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不采用孟子的仁义学说,不施行仁政。你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讨论。 讨论结果: 1、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亡,首先在于人君的素质。秦始皇胸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其他六国的国君要么是碌碌之辈,要么没有雄才大略。 2、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为它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六国虽有改革,但不彻底。 3、秦王恨毒,不留后患,不放虎归山。长平之战40多万降秦赵军被活埋。 4、六国不诚信,“合纵”不彻底,尤其楚国只图眼前利益。 5、六国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教学 设计 六年级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