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2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2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2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2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但是教材呈现给我 们的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要吃透 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 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 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
2、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 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 “喝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台上放的一桶 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去建构知识。学生 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 氛,改变一下单
3、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 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 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学生 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 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称 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 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
4、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 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 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 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 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 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 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
5、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 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 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 完成得更好。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
6、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
7、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
8、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
9、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
10、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
11、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
12、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
13、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14、)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
15、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六、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
16、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中,学生由于没有基础,在课前,就让父母陪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有关“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等,知道了比较轻的东西常用克来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常用千克来作单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这节课的内容,我精心地进行了设计,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先通过出示一个大雪梨和一个小雪梨来比较,又用大雪梨和一包薯片比较,引出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再让学生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品,例如:2分的硬币、水果、铅球、圆片、两袋盐等,接着让学生猜一猜、掂
17、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但学生有时没有等老师讲完活动规则时就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
18、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4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
19、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
20、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反思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
21、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 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22、 反思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5 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之后,我拿出电子称让每位学生上台来称一称课前让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件物品。称完后让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克与千克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2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千克 教学 反思 1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