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docx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诵读、积累。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
2、杂的情感。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聆听范读。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 重点句子 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
3、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
4、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林语堂:苏东坡传 ; 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5、: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
6、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解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
7、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
8、,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9、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
10、”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
11、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解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叠嶂(zhng)曦(x)月 襄(xing)陵 沿溯s) 素湍(tun)绝巘(yn)长啸(xio)属(zh)引 哀转(zhu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
12、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
13、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
14、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先对照解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荇()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
15、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16、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
17、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
18、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
19、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
20、游教学设计5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观看了一些列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感触颇深。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非常的不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 夜游 教学 设计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