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一等奖说课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克和千克一等奖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一等奖说课稿.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克和千克一等奖说课稿 1、克和千克一等奖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 我主要 分 三 个环节进展,下面我 先 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阅历动身,敏捷处理教材,先熟悉克,再熟悉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学问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试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生熟悉克和千克,对 1 千克、几千克、 1 克、几克有肯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展简洁的质量计算
2、。 2,连续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鼓舞共性化的学习意识。 3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熟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熟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肯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奇怪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觉,猎取新知,同时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制造了良好根底。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
3、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纳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沟通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 30 克,火腿肠一根是 45 克,我的体重是 31 千克,一袋大米是 25 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觉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
4、要知道我们购置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现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 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学问,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沟通平常购物中的.一些发觉,学生学会了熟悉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学问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念。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熟悉 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展: (1)用手掂一掂:一枚 2 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 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
5、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 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熟悉 千克的熟悉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展: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 :一袋盐重500克。 (3) 教师问:两袋盐呢?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 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适宜吗? 生答:不适宜。 教师:那应当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 千克。 板书:1 千克 = 1000 克 (7) 找出重 1 千克的物品掂一掂,
6、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 传统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供应了“做数学”的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学问。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 1 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 2 分硬币、数学书、 1 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 1 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
7、、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稳固新知 课件展现: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如仅仅停留在“一个 2 分硬币重 1 克”、“两袋盐重 1 千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开心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 1 克和 1 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奇怪好胜的心理,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共享受了学习、沟通、体验胜利的喜悦 。 2、克和
8、千克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生活情景,感受并熟悉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把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展简洁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培育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把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让学生选择适宜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预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嬉戏:背一背。 指一名
9、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状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提醒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 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熟悉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熟悉几种常见的秤。 2、熟悉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教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量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熟悉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
10、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拟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索: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争论、总结。 争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3)扩大。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 三、理解延长 课件出示: 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找错误。 课件出示小明日记。找出错误并订正。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与感受。 五、课后延长 实践活
11、动:做妈妈的小帮手。 3、克和千克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熟悉”。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学问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熟悉,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熟悉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忙我
12、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推断力量;通过观看、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育其动手操作力量。 4、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增加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拟
13、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纳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依据学生的学问根底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纳试验法,并把所学学问与生活中熟识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学问,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学问,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预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存了有
14、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常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索: 一、 留意以学生已有阅历为根底,供应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学问。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拟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看,必需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头我便创设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二、 通过多种方式帮忙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根
15、本的质量单位,假如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亮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展估测和实测,也简单把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展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稳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到达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忙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实行了这样一些措施。 1、 通过活动帮忙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诞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忙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供应测量实际物品的时机。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熟悉
16、测量的工具。 3、培育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供应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拟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初步熟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体验根底上,从详细生活情境动身使学生感受并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17、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熟悉,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熟悉上,对质量单位以及意义还是缺乏熟悉的。 【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是两个根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假如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亮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并进展估测或实测,也简单把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展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稳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
18、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亮的表象,加深和稳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目标】: 1、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把握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5、引导学生关怀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育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具、学具预备】: 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环节目标:唤醒学生阅历,从生活中开头提取学习资料。)
19、 师:小朋友们,今日教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掂一掂,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那怎样才能精确地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 二、熟悉秤,提醒课题。(环节目标: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从生活中提取出质量单位,做好正式学习的铺垫。)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熟悉些什么秤?(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课前教师请小朋友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来汇报?(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状况。课件出示:一些物品的质量状况。) 师:听了,看了,你发觉它们的
20、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板书: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讨论“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入手,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掂一掂,以及沟通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从生活中发觉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熟悉“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环节目标:熟悉千克,感受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能初步估量1千克和几千克。会使用盘秤称重。) 师:(出示盘秤)这就是盘秤。观看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觉?(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师:是这样的,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千克 一等奖 说课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