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教案3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docx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3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选读》教案3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先秦诸子选读教案3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 1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评析做臣下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 孟子历来倡导人与人之间、任何群体之间都应该把“施仁义”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极力反对谈及什么利害关系。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才能关系融洽,友好相处,社会各项事业也才能和谐
2、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2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 评析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鸡叫就起来一刻不停地求利的人,跟蹠是一类。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其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与人格卑下的人为伍,即“蹠之徒也”。因此在生活中,不能过分关注“利”,甚至为了利不择手段。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把践行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 3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评析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终舍弃仁义,心里想着私利来相互
3、交往,这样却不使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却空虚得一无所有。 问题1选文1,孟子列举王、大夫、士庶人的目的何在? 明确列举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论证,从王到士庶人,代表整个国家。这些人都为了各自获利的话,国家也就危险了。 问题2选文1中的“不夺不餍”一句有何含意? 明确 “夺”指夺取全部利益,“餍”指满足。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取利”的贪欲,暗示了国亡的结局。 问题3选文3,为什么将舜与蹠对比? 明确言明“为善”与“为利”的区别,表明自己“为善”的主张。 问
4、题4如何理解孟子所谓的“义”? 明确孟子所谓的“义”,本质上也是一种“利”,它注重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大利,反对的是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利。 问题5你认为文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 明确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使人不择手段及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关爱、不体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孟子遇于石丘秦、楚之王悦于利 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何以利吾家 C以罢三军之师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苟为后义而先利 解析
5、:A.介词,在;介词,对。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C.均为结构助词,的。D.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必曰利 C先生将何之D何以利吾家 解析:A项,“然而”,这样却;B项,“何必”,为什么一定;D项,“家”,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B不远千里而来 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动词使动用法。B.形容词意动用法。D.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
6、一句是( ) A先生将何之B秦、楚之王悦于利 C孟子见梁惠王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A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正常语序。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
7、已矣,何必曰利?”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叟,不远千里而来(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B上下交征利(索取) C弑其君者(杀害) D苟为后义而先利(苟且) 解析:D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C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D王何必曰利 解析:A项,意动用法,以为远;B项,使动用法,使获利;C项,意动用法,以为后。 答案:D 7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
8、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解析:A项中“绝对不要考虑”说法错误。 答案:A 8如何理解文中“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这两句话的含意? 答:_ _ _ _ _ 答案: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 (二
9、)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913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9这段文字在说理上,除取譬之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理方法?这样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 _ 答案:类比、对比;类比揭示实质,对比以显鲜明。 10这段文字阐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试简要论述(结合课文
10、)。 答:_ _ 答案:阐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论述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谈谈孟子引用这句话的作用。 翻译:_ _ 作用:_ _ 答案:第一个制造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绝后代吧!表明孟子对始作俑者特别憎恨,并视以政杀人者为始作俑者。 12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杀人以梃与刃左右欲刃相如兽相食,且人恶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A和相同,和不同 B和不同,和相同 C和不同,和也不同 D和相同,和也相同 解析:名词,刀子;动词,杀;厌恶;何,怎么,读w。 答案:C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_
11、(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译文:_ 答案: (1)(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2)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寡人很乐于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别。” 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身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却免不了率兽吃人的情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
12、说:第一个制作人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用人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三、语言表达 14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我国传统的“节气”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 (1)请你根据示例猜一节气名。 示例:谜面:雾散之后冰消融(打一节气) 谜底:雨水 谜面:三人同日相别离(打一节气) 谜底:_ (2)模仿示例,从“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
13、如雨。 _ _ _ _ 解析: (1)“三人同日”即“春”字,“相别离”有“分开”的意思,即“春分”。 (2)描写的内容要契合节气的特点。 答案: (1)春分 (2)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 15“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是苏轼阮郎归初夏中的词句,请展开合理想象,对词句进行生动描写,突出“雨”的作用。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 答:_ _ _ 解析:本题属情景再现型扩展语句题,解题时,首先要把握词句的情景,结合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将情景再现出来。“微雨”“小荷”“榴花”是扩展的关键对象,且要突出“雨”的作用。另外,
14、要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 答案:(示例)初长成的小荷叶,碧绿娇嫩,一阵细雨飘过,荷叶翻转,翩翩起舞;鲜红欲滴的石榴花,经雨一洗,更红得像火焰一般。 听南怀瑾讲孟子 自古关于“利”的成语很多,例如追名逐利、见利忘义、利欲熏心。提到这个“利”字,似乎所有君子都嫌它是一块烫手山芋,不敢明着去招惹,可是有几人仔细想过,究竟什么是利? 南怀瑾先生这样说:“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当某一时间、某一空间中,能够产生利用安身的功能效果,那么它就具有利用安身的价值;也就是在当用、该用、要用、可用、适用、值得用的条件下,那么对这人或事或物来说,就构成了价值;也就是对这人或事或物的利。” 讲得明白些,就是
15、人生在世,怎能不讲利?人类文化思想包含了政冶、经济、军事,乃至人生的艺术、生活,等等,都是以求利为目的。如果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学?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书认字,不外乎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即使出家学道,是为了成仙成佛,这何尝不是求利? 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已经思考过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义与利这千古一辨。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于是遭遇了这句问话:“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先生,你能为我们国家谋什么利益吗?)孟子听后,没有拍案而起,针锋相对,而是颇有风度、庄重地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大王您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 诸子 选读 教案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