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3篇(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docx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3篇(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3篇(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3篇(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1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
2、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
3、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
5、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
6、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
7、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
8、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
9、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
10、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11、。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长度时间及其
12、测量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问题 二、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快慢 1、参照物的概念 2、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自学互动一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一.知识回顾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为_,1nm= m,1微米= 米;时间的国际单位为_,其它的单位有_ _。 2、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1)选:观察刻度尺的 和 ,根据测量的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的程度是由_ _决定的。(2)放:在使用厚刻度尺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
13、_ _,且尺的_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4)记:测量值分为_、_两部分,如测得结果为23.32cm,则此刻度尺分度值为_。 3、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和_ _。 4、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_而言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 的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 的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 ;(2) . 6、速度:(1)定义:速度是表示物体_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 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速度= ,用符号表示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物理意义是 。1km/h= m/s. 7、匀速
14、直线运动:快慢_、经过的路线是_的运动。 8、平均速度: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与_ _的比值。 二.考点点击 考点1:时间和长度的估计与单位 1.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 A 人眼睛迅速一眨 B 人心脏跳动一次 C 人正常呼吸一次 D 人打一个哈欠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1)教室每层楼高约32_;(2)课桌高度大约70_; (3)一张纸厚度约75_;脉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约为0.015_。 3.某物体直径为125nm,该物体可能是 A一个篮球 B一个乒乓球 C 一根头发 D一种病毒 考点2:刻度尺的使用 4.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15、1)_; 2)_; 3)_。 5.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6.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你能读出测量值吗? 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 考点3:误差与减小误差 7.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D.只要选用精密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避免误差 8.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
16、5.43cm、5.45cm、5.46cm、5.44cm,则此物长应是( ) A、5.44cm B、5.45cm C、5.46cm D、5. 445cm 总结: 考点4:长度的特殊测量 9.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的选项是 (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10.如图2-2-3所示的方法常用于测量圆柱体直径,则图中圆柱体的直径应为 cm。一根细铜丝如图缠绕 在铅笔上,该铜丝直径为 m
17、m. 总结: 考点5:静止与运动的判断 11、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12.坐在长途汽车上的乘客,看见前面的卡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自行车离他越来越远.若以卡车为参照物,自行车是_的,长途汽车是_的. 13.在刻舟求剑的故事中,行船时,乘船的人在船上刻下了剑落水时的位置;当船停靠到岸边后,在所刻记号下方的水中寻找剑,却找不到,这说明 。 14、通过电视,我们看到“神舟七号”飞船中的一个情景:翟志刚放开了手中的飞行手册。绿色的封面和白色的书页,在失重的太空中飘浮起来并悬停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公开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