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8正式版.docx
《09-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8正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8正式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q 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基于浙江省L村青年群体的田野调查奚路阳王管摘 要: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 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录U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 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 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 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 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 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
2、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 (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 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 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关键词: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社会认同;乡村文化空间对不同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的内容,而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县于生 产的方式,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数字技术城、乡村的数字从业者比例超过了一二线城市,其中自20世纪 中叶诞生以来,持续嵌入并且深刻地改变着乡村数字劳动者比例更是超过六成。青春可以安放的人们的生活和 生产方式,而以云计算、5
3、G、人工智 地方不再拘泥于大城市,数字劳动已经成为乡村青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 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经济运行年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在上述背景下,本研方式的深度融合,逐步构建 了基于“技术-经济”范究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式的数字经济形态,形成了新型的劳 动形式和劳动内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容一数字劳动。在该劳动场域中,伴随着互 联网而 征基础上,聚焦以下问题:第一,作为一种主体性成长的青年群体,特别是乡村青年群体已然构成了主 实践,乡村青年在数字劳动中的个体与群体社会认力军:随着我国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乡村数字新同建构过 程;第二,作为社会文化实践的
4、重要载体,基建、智慧乡村建设稳步发展,截至2022年8月,我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参与乡村文化空间塑造的具体国 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93亿,占网民整体的27.9%。路径。一、文献回顾“数字劳动”(Digital Labor)作为一个学术概念, 肇始于意大利学者蒂齐亚纳特拉诺瓦(Tiziana Teranova)的免费劳动:数字经济的生产文化一 文,其被定义为包括互联网用户浏览网页、聊天、评 论、博客书写、建网站、改造软件包、收发邮件等在 内的一系列免费劳动,这一过程是自愿给予和零报酬 并存,享受和剥削同在“匕。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成 熟,特别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短视频的强势崛起,数 字劳动的内涵及其蕴
5、含的劳动范式也已远超特拉诺瓦的定义范围。具体而言,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中存在 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Walker Smythe)的“受众商品论”出发,主要基于劳 动客体和劳动产品的非物质性,将数字劳动视为非物 质劳动,即受众的媒介使用时间(受众时间)与媒介 内容的交换过程,其既包括受众对自身注意力资源的 付出,“上网就是劳动,也包括以获取受众注意力 资源为目标的“生产商品的信息内容、文化内容以及服 务性和情感性的劳动51。第二种观点则从马克思政 治经济学基于劳动生产与商品流通的角度出发,认为 数字劳动涵盖了信息通信技术行业整个价值链上所涉 及的各类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多种
6、形式,其本质属于物 质劳动。如代表人物福克斯(Fuchs)将数字劳动定 义为“利用身体、思想和机器或组合其中两种要素作为 生产工具,对自然资源、从自然中提取的资源以及文 化与人类经验进行加工,用以生产数字媒体的劳动” XL此外,也有不少国内学者提出了第三种观点, 认为数字劳动兼具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是物质性劳动 与非物质劳动的统一。如胡莹认为数字劳动是以数字 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劳动对象,以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 为劳动资料,生产数据、数字产品与数字服务的生产 性和非生产性劳动7;张海鹰认为技术理性视角下 的数字劳动呈现为物质性的存在样态,但其在感性认 知中往往赋予非物质的精神形式,而在精神劳动中又 包
7、含了物质劳动因素小。因研究需要,本研究采用 上述中的第三种概念界定数字劳动。与传统的劳动相比,尽管数字劳动促使有关劳动空 间和劳动时间界限消弭并带来了一定的劳动“自由”,甚 至大量存在交流性的非雇用劳动,但攫取劳动的剩余价 值依然是披上数字技术外衣的资本主义的根本目标,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也依然被压制。正因 如此,从已有的数字劳动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指向来 看,西方学者大多以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或是韦 伯主义对于劳动价值理论的相关探讨为理论资源,以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创意劳动、不稳定劳动、情感劳动、零工经济和平台劳动等议题展开批判性研 究,代表人物如安东尼内格利(Antonio Negri)
8、保 罗琼斯(Poul Jones) 特勒贝朔尔茨(Trebor Scholz)等。还有学者引入了数字劳工、数字共产主 义、赛博无产阶级等概念解析数字劳动的剥削逻辑, 并探讨监控、数据搜集等新的剥削形式。而具体到中 国的语境下,上述西方学者所秉持的以“录IJ削”为主流 的研究框架难以解释当下我国的数字劳动实践。近年 来,已有不少国内学者尝试跳脱“录帽框架,对数字 劳动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数字劳动实践展开多元化讨 论。如张斌对中国字幕组知识劳动的现状加以考察, 指出字幕组文化与劳动中所存在的无名联合、自愿免 费、协同共享等工作特点与劳动形式,充分体现了共 产主义工作伦理,并诞生了另类的社会主义青年文化
9、 191。姚建华等认为大量青年数字玩工尽管存在工作 的不稳定性,但是其在吸引用户、创造更多的数字文 化、改善更多的数字服务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口。情 感补偿与个体认同是青年数字劳动的热点。如曾一果 以网络女主播的身体表演现象为考察对象,对表演者 与粉丝在交流过程中各自存在的涉及操演、冒犯与越 轨的心理和社会诉求进行了探究口门。叶穗冰提出免 费数字劳动能够满足青年群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包括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2。胡鹏辉也 以网络主播为例,指出情感劳动不再必然导致主体的 自我异化,劳动者在数字媒介空间的情感劳动也可能 是劳动主体自我满足与自我享受的过程口3,此外, 徐靖则考察了使用“快手
10、”短视频呈现和传播日常生活 的乡村青年,指出“日常生活.媒介呈现-重塑认同”的关 系构成乡村青年群体确认自我身份的一种重要认同机 制。如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青年数字劳动的 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围绕乡村青年这一特定群体,在 乡村振兴视域下对其数字劳动带来的主体认同和乡村 文化构建的整体性研究还较为欠缺,因此本研究重点 聚焦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实践,描绘和探究上述领域的 具体表现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以求在视角和 内容方面丰富现有的数字劳动研究。更宽广的社会视野,他们更易接受新事物,也有着更 为迫切地投身数字劳动以积累个人财富的意愿,因此L 村构成了观察当下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一个窗口。2 .研
11、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综合采用深度、半结构访谈法,同时也对部分受访者的数字劳动实践采用民 族志参与式/非参与式观察法,力求获得全面、真实的 第一手资料。在研究内容方面指涉青年群体和部分村 镇干部:其中面向青年群体的访谈和观察的内容既包 括从事的具体行业/产业、参与数字劳动的类型与特 征、日常数字媒介的接触及内容生产情况等事实性材 料,也包括数字劳动的参与情况、对自我身份的界定 和理解、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关注度等主观性材料,并 根据研究所需对个别问题进行深度挖掘;面向村镇干 部的访谈内容则主要包括与乡村振兴、数字劳动相关 的发展政策、人才培训等情况。3 .研究样本的确定与构成情况本
12、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确定了 14名青年村民以及2名村镇干部作为研究样本,如表1所示。其 中乡村青年研究对象的筛选标准如下:(1)年龄范 围为1840岁,拥有L村户口或长期在L村生活工 作;(2)具备一定数字劳动经验并正在参与数字劳研究样本情况二、研究设计本研究遵循扎根理论,事先不设置假设,笔者利 用返乡探亲的机会,在2022年1月以及7月,分两 个阶段对L村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田野调查。具体 研究设计如下。1.样本来源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L村坐落于浙江省台州市 西北角,共有1300多户,近5000人,该村以X姓 为主体,其中青年人口占比约23%左右。L村基于小型家庭 作坊式生产的产业历史深厚,
13、除了少量老年群体务农 外,长期以来有相当比重的青壮年外出从事个体生意, 主要涉及橡胶轮胎、消防器材、汽车坐垫、浴室、超市 等产业及服务行业,也正是依托这些产业基础,与国内 其他部分地区通过引进产业发展农村电商不同,L村是 早期阿里巴巴冠名的淘宝村。浓厚的经商传统形塑了当 地的经济和劳动生活方式,而近年来受外部经济、环境 等因素的影响,返乡或留守乡村谋求发展成为青年的一 个重要选择。在网络已然成为青年社会化连续体中的重 要一环的背景下,这些青年有着更多的文化知识储备和 技能(特别是互联网技能)、表1类型序号编号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接触方式青年 村民1XLF男36初中个体(消防器材电商)访谈2PCY男
14、29本科个体(五金电商)访谈3XYS男40大专个体(手工艺品电商)访谈4XPF男30大专个体(汽车座垫电商)访谈5XWW女35本科个体(服饰电商)访谈6XHL男28高中企业职工(汽车挂饰电商)访谈7XJJ女30硕士个体(网红营销代理)访谈8XZL男32大专个体(农产品电商)访谈/观察9XZM男34高中个体(农产品电商)访谈/观察10XEM男40初中个体(五金电商)访谈/观察11CJ男31高中个体(农产品电商)访谈/观察12XXH女26本科文化传媒(短视频博主)访谈/观察13WLN女28大专卫生所职工(短视频博主)访谈/观察14XJY男36本科民宿经营(短视频博主)访谈/观察村干部1W叩女32硕
15、士驻村干部访谈2XT男43木科村委会主任访谈动实践。本研究所提及的数字劳动兼顾非物质劳动和 物质劳动,包括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劳动、短视频内 容生产(直播)等无酬劳动、游戏代练等玩劳动,但 是不包括作为信息用户的受众劳动。其中从事电商活 动应具备1年以上经营经验,个人平台账号创作、 发布作品数量40个以上,拥有粉丝数400人以上。三、产业历史延续与多组织嵌入: 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组织与内容的特征呈现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特征首先存在于乡村产 业发展的历史延续性。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L村 在橡胶制品回收利用、木珠坐垫编织方面有着数十年 家庭作坊式生产与合作社经营的历史,这些从业人员 不仅包括青壮年
16、男性劳动力,也包括妇女、中老年群 体,其中乡贤文化、宗族血缘关系构成了这一生产经 营方式的独特联结因素,并达成了一种“自发”的合作 主义模式。党的十九大以来,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我国 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持续推动着乡 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快 速普及,极大地弥合了城乡之间原有的数字鸿沟。数 字技术的脱域性以时空分离为初始条件,通过对不确 定性时间的无限穿越实现社会关系的重构:15,这使 得乡村青年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在空间地域上获取 商业资源、信息等交易条件方面的劣势能够被数字化 平台的发展消解。由此,上述的乡村合作主义生产组 织模式在数字化条件下得到延续并呈现
17、新特征,即家 庭/合作社平台化劳动。其次,除了家庭、宗族以外, 政府基层组织、互联网平台企业也开始深度嵌入乡村 青年的数字劳动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乡村 数字经济得以提速发展,L村所在的县是浙江省首批省 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吸引了互联网企业纷纷入 驻。受访者WPP、XT是L村的驻村干部,他们介 绍说:“阿里巴巴的宝村项目、京东的京东帮服务 店项目均已落地两年了,现在每个季度乡镇政府都 会组织我们协同平台企业下派的人进行电商项目的培 育和指导,也进行一些网红孵化的技能培训,现在已 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聚集效应。”除了电商之外, 拥有数万粉丝的抖音女博主XXH也是培训的受益 者,“大学毕业
18、后没有合适的工作,就开 始尝试做抖音,恰好这边有个培训,就系统学习了一 下,现在慢慢走上正轨了,也有了自己的策划团队, 目前广告和带货直播的产品以本村的特色产品为 主”。与此同时,不同数字平台构建的日益成熟的生 态圈,拓展了数字劳动产业链的辐射范围,催生了 “平台生态圈辐射劳动”这一形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是 平台经纪人劳动。硕士毕业的XJJ是L村小有名气 的能人,“我以前学的是工商管理,现在主要是帮助 村里的电商个体户搭建货源、订单、广告、物流资讯 的发布平台以及代理相关合同,然后也是村里不少博 主的广告代理”。类似XJJ的这种新型乡村经济人, 也构成了乡村数字劳动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组织性力 量。
19、正是由于乡村青年数字劳动背后所隐含着的产业 历史的延续性和多组织嵌入和驱动,使得除了一般的 数字平台劳动以外,“家庭/合作社平台化劳动”以及“平 台生态圈辐射劳动”构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重要组织 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内容特征: 在数字产业劳动方面主要沿袭既有的产业基础,并积 极地加以数字化改造;在无酬劳动方面的内容生产尽 管涵盖了多个领域,但无酬背后也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和指向性,即作为自身社会关系或电商流量的一种投 资,自觉地服务于个人的回报和乡村文化经济的发 展;在玩劳动方面,乡村青年多以个人休闲为目的, 以获取酬金为目的的游戏代练则因通常被视为“不务正 业”而较少有人从事。
20、四、身份再定位: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认同是社会行动者建构意义的来源,是行动者对 外来压力和矛盾的现实回应,6O作为个体化生存方 式在精神层面的反映,个体的社会认同在自身的经 历、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相互碰撞过程中得以形成,其 直接指涉同一性与差异性,既包括对自身特征、身份 归属的界定(自我认同),又包括对自身所属群体、 外部环境等周围世界的群体认同与地方认同。随着现 代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加大,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乡村青年因其在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场域中的冲突和 融合而产生社会认同的模糊或不稳定状态,进而带来 认同危机,表现为对制度性身份的不认同、对家乡社 会认同的减弱、对城市社会认同的渴望
21、以及对未来归 属的迷茫。而在个人社会资本增值的驱动下,乡 村青年在数字劳动中因个人职业认同的形成及地方归 属情感的强化,在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两个层面促进 了社会认同的建构。1 .个人社会资本增值驱动劳动主体性:数字劳 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所涉及的诸如乡村电商、乡村 旅游、民宿开发等产业、领域赋予了青年发展更多的可 能和机遇,同时在城市生存压力不断增加、城市劳动力 需求下降、传统农民工岗位与乡村青年岗位需求错位以 及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因素作用下,近年来出现的“逆潮 回归”现象是农村劳动力(包括小微个体户)流动的一 大转变,他们与本地青年群体一样,已经难以适应“机 械化的
22、工厂或田野劳作,而数字劳动因其高度的灵活 性与相对较低的经营性成本投入,成为了重要的就业方 向。“在工厂上班收入虽然还可以,但是不自由,而且 我不喜欢给别人打工的感觉,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没有什么面子对象也不好 找。”受访者XYS所说的“面子”,指向了乡村青年主动 参与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耍动因一个人社会资本的增值。 场域理论认为处在不同的场域中的个体所获得的社会资 本,其大小取决于所占有社会网络的规模和数量,而社 会资本既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投资的产物,又是强化个 体社会资本的重要因素。在乡村这一熟人社会中,数字 劳动为乡村青年构建了一个由乡村社会、家庭关系以及 数字网络所构成的多元叠加的场域,而除了
23、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之外,基于技术可供性 (Technological affordances),数字劳动中涉及的诸 多在线行为都构成了其提升个人社会资本的条件,并且 进一步使得个体在乡村现实社会、家庭关系网络中的身 份位置和话语权力得到扩张。特别是对于农村年轻女性 而言,通过参与数字劳动这一非正式的劳动形式,能够 实现对个体自我与家庭整体利益得以兼顾的母职调适与 再造口8。受访者XWW是有两个孩子的全职母亲,她 两年前开始涉足微商,现在已经是不少村民艳羡的对 象。“做微商是我的兼职,一开始主要想赚点儿自己的 零花钱,现在我蛮喜欢干这个的,不仅收入提高了,在 家在外说话的底气足了,更认识了很多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9 乡村 青年 数字 劳动 中的 社会 认同 建构 文化 空间 重塑 正式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