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7.2秦腔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 性必修下册秦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梳理散文结构,深入把握文本内容。2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出神入化的场面细节描写。3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思考对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 的看法。学习重点1 .梳理散文结构,深入把握文本内容。2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出神入化的场面细节描写。学习难点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思考对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 看法。学习过程导入新课3 看秦腔现代剧血泪仇救裴生片段。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就是秦腔现代剧血泪仇中的片段。今天, 我们将通过一篇散文,来了解秦人、秦地、秦腔。(板书:秦腔)学习活动一 了解贾平凹和
2、秦腔一、作家作品1 .作家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贾平凹是我国当 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 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 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贾平凹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善于 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的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 情中,萦绕着一种使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一种社会、人生的启迪。2 .代表作品“商州系列”:长篇小说商州浮躁,中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及白夜 秦腔,其中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作品: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 贾平凹散
3、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二、秦腔1 .简介秦腔又称乱弹,起于西周,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等地,古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早期秦腔演出时, 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 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2 .秦腔表演特点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 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 朴实之
4、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 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三、贾平凹与秦腔1 .贾平凹钟情秦腔对于贾平凹,秦腔是门艺术。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脖颈上 看戏。六岁懂事,自己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 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督的脚踹还不动弹。正月十五, 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是秦腔牵着他由春而夏而秋而冬。从秦腔里,他知道了奸臣害忠良,知道了小姐思相公,知道了杨 家将的英武,知道了白娘子祝英台的痴情,秦腔故事是他道德启蒙的 第一课,也在他感慨世事时引用得最多。他对秦腔钟情,是因为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受了熏陶。2 .贾平凹
5、为什么写秦腔?贾平凹出生在陕西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此生活了 19年。 他曾多次写过商州,但他觉得,真正为棣花镇写的太少,用他的话说, 秦腔是为生他、养他19年,并与他纠缠到现在的棣花镇写的。贾平凹难以掩饰对变革中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在走向消亡的 痛苦。因为“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 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的话”。秦腔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这是一种“还原式”写作。这,便是他写作秦腔的背景。学习任务二 通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一、通读全文,感知文本的内容。(一)感知归纳文本内容1 .感知概述第一自然段八百里秦川,分西府和东府。秦腔,就源于西府。西府民性敦厚,说话用去声
6、,咬字沉重,声韵高亢宏大,易出 唱秦腔的天才。在西府,人人都能唱秦腔。2 .感知概述第二自然段秦腔是劳苦农民的大乐,是她们荡涤困乏的最佳方式。秦腔与秦人的生活融为一体,是生命的要素。3 .感知概述第三自然段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秦腔普及广。帝王陵、石碑残字,说明秦腔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秦腔具有强大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张力。小结概述13自然段的内容:秦人高亢宏大的声韵特点、生活习俗,秦地的风土人情,诞生了 秦腔这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富有情感张力的艺术形式。总之,秦 腔与秦地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4 .感知概述第四自然段写古寺庙排演时“真乐府”“大梨园”情景。在秦腔面前,所有演员无长幼尊卑之别,人人
7、平等。秦人观看秦腔排演时的各种情景。5 .感知概述第五自然段演出秦腔,是全村人共同点事业,是地位的体现,村村都很重 视。演出前台下场面宏大,人头攒拥,小吃丰富,叫卖不绝。小吃隔空叫卖、观众隔空占座,秦腔宪兵尽责维持,冲突不断 却兴致不减。6 .感知概述第六自然段写演员演奏秦腔时精彩的表演及观众的喝彩。秦人看秦腔,不为求新鲜,只图过过瘾。7 .感知概述第七自然段写老一辈秦腔迷与年轻人都能在欣赏秦腔中获得享受与快乐。8 .感知概述第八自然段秦人观看秦腔引出的悲喜事。秦腔演出结束后场上的种种琐事。9 .感知概述第九自然段总写秦腔在秦川大地有着不可动摇的基础,又从以下角度具体表 现这基础:秦腔是秦人代
8、客的最高礼遇。秦人会自觉而坚定的维护秦腔。秦人在秦腔中获得了美的教育,艺术的享受。小结概述49自然段的内容:这一部分写了秦腔演出的三个阶段,即排演、演出、结束后的情 景,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10 .感知概述第十自然段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二)通过文本梳理,我们可以概括出本文的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秦腔的特点及其形成、悠久历史、深厚底蕴、 情感张力与秦地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4-9):通过写秦腔的排演、演出基演出后的情形,表 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 人的喜怒哀乐。
9、(三)文章线索探究1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秦腔”2 .以“秦腔”为线索,在组织材料上有什么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使秦地以 外的读者对秦腔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文章接着通过描绘秦腔戏班的排演、演出过程中的种种场面和 细节,充分体现了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和痴迷。写自己对秦腔的感悟与思考,说明秦腔在秦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升华了文章主旨。二、主旨归纳本文以一种带有野性的朴素笔触,不但绘形绘色地写出了 一个地 方剧种的生成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以 及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透视了八百里秦 川人民身上的民族
10、气质和生存状态。学习任务三 精读文本,鉴赏散文细节与手法一、精读赏析13自然段1 .思考秦腔为什么成为秦川人的热爱?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他们用秦腔解乏、教子、找乐、消愁。2 .第三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突出秦地的历史悠久,渲染了苍凉悠远的意境,衬托 秦腔的雄壮厚重。二、精读赏析48自然段1 .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秦人喜爱秦腔手法举例2 .第七段写了哪两类观众?有什么作用?第一类:“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不能承受拥挤,便“蹲在戏台 两侧的墙根”听戏,从秦腔中获得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第二类:“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他们在观看秦腔表演 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
11、他们虽然没有在正常条件下享受秦腔 艺术,但他们同样痴迷于秦腔。好处:对比鲜明,概括性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对秦腔的喜爱 与痴迷。3 .第九段,对秦人来说,秦腔的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秦腔是对客人最高级的招待;秦地人最崇敬秦腔名角;迎生送死都会传唱秦腔。这些,是秦腔在这块土地上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三、精读赏全文,思考问题1 .秦地、秦人、秦腔的基本特点是?他们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秦地:广漠旷远;秦人:大苦大乐;秦腔:高亢宏大。广漠旷远的秦地养育了豪爽粗犷的秦人;复杂悠久的历史使秦人 见多了兴衰成败,也让他们经历更多的大喜大悲;他们的痛苦欢欣需 要高亢有力的秦腔来表达,因而三者之间是血肉联系、不可分
12、割的。2.思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大量运用侧面描写。写排戏、演戏前的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激动 的情绪和各种行为,有力地衬托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生动地传达出 秦川人特有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语言生动鲜活,风味独特。方言土语的穿插,民间传闻的补充,使文章庄谐并重,活泼风趣, 营造出具有浓郁秦川风情的艺术世界。点面结合,以点为王。面:对秦腔的历史、影响、意义的总括。点:喝倒彩的观众、慧娘的出场、老一辈的秦腔迷、从树上掉下 来的小观众、相亲等等,具体生动地描绘秦腔与秦人的关系,有声有 色地展现了秦川的风俗民情。学习任务四文化思考,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13、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则2016年的新闻。据新华网报道,华阴市拿出30万元奖励登上2016年猴年春晚舞 台“华阴老腔”,并为“华阴老腔”颁发突出贡献奖,为老腔艺人们 颁发了荣誉证书。此次重奖,体现了华阴市委市政府对老腔艺人的关心,同时,也 为今后“华阴老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评析:华阴老腔早在2006年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 2016年的春晚可谓是“一炮打响”,让全国人民一睹了华阴老腔艺人 们的风采,感受到了华阴老腔传递出来的震撼。其实像华阴老腔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全国“非遗” 10个 类别中曲艺类的一种,可是在全国大多数的“非遗”中,又有多少被 世人熟知,又有多少人在关注它们,又有多少“非遗”能够像华阴老 腔一样幸运登上春晚一展风采后闻名全国。所以,莫让“非遗”在传承中留憾。现在,我们再回头看“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个问 题。示例一:地域文化,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我们的故 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 我们以熏陶、感染,因而,地域文化是伴随我们终生的,这种文化已渗 透到我们的血液中,所以我们应该好好传承这种文化。示例二: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他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 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所以对地域文 化在热爱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传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