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要点解读.docx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要点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要点解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要点解读摘要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 常用的技术,几乎是危重新生儿包括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人群必备的药 物治疗及肠外营养通路,PICC安全管理与护士实践能力相关。美国新生 儿护士协会(NANN )制定了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并于2015 年修订为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旨在指导新生儿PICC 的床旁护理实践、促进新生儿安全。为便于临床护士依据本指南指导临床 实践,故本研究对该指南的内容进行解读。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及高危新生儿数量的增加,血管通路的需求也不断增 加。为新生儿提供安
2、全适宜的血管通路有利于液体、电解质和营养的最优 化管理,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 NICU )照护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1973年,Shaw描述了将硅胶导管 置入新生儿中心静脉的新方法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笥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帮助许 多新生儿构建了生命线2。护士是PICC置入、维护、管理的核心人群, 建立训练有素的PICC护理团队与患儿结局相关。新生儿PICC护士的临床 实践应来自与新生儿人群相匹配的PICC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新生
3、儿护士 协会发布了新生儿PICC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PICC临禁忌证。八、感染预防科室建立感染防控文化,制订感染防控策略,预防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 染(I类证据,A级推荐工2 .理由:持续改进的感染预防文化可有效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 ) 建立PICC质量管理团队。科室建立由PICC专科护士、新生儿医师、感染 科管理专家、护理质量监控专家、临床护士在内的多元化管理队伍。建立 科室血流感染发生率数据监测系统,制订基于证据的感染预防策略查检表, 监测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实施质量持续改进35,36。( 2 )置管前预防。PICC适应证评估:科室具备基于证据的PI
4、CC适应证列表37,避免不必要的PICC置管。培训:参与PICC置管、维护、用药的医护应接受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 CLABSI)预防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课程,PICC置管护士具备医疗机构授予的PICC置管资质,每年独立成功完成5例以上置 管;科室针对PICC操作、设施设备、指南等的更新同步配以教育培训。(3 )置管过程预防。制订PICC置管感染预防查检表:科室制订PICC 置管查检表,由非置管者实施检查。检查者需完成CLABSI预防培训,掌 握PICC置管流程。观察过程中查检者有权随时停止违反无菌
5、技术的PICC 置管过程38。手卫生:操作导管之前流动水洗手,包括洗手时间、洗 手部位,确保床单位手卫生设施可及性。PICC标准化专用车:PICC置 管单元配备导管车,包括所有置管物品,确保无菌技术落实。无菌屏障 最大化:置管护士及辅助者穿戴帽子、口罩、无菌隔离衣,无菌手套。对 于患疳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 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未治愈前不进行置管操作。以患儿穿刺点为中心, 最大范围覆盖治疗巾,扩大无菌区域。皮肤消毒: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 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碘消毒采用由穿刺点向外同心圆方式, 环形无缝隙消毒,消毒后皮肤穿刺点避免再次接触,消毒待干后
6、进行置管 操作。(4 )置管后预防。人力保障:NICU护士与PICC患儿护理比例 应达到2 : 1 ,减少NICU护士的流动,确保PICC护理同质化39。维 护流程管理:建立PICC液体更换流程及相应的查检表,实施过程监督。 用药系统密闭:避免PICC导管接头与输液管意外脱落,推荐输液接头 为鲁尔接口 40,药物输注系统密闭,最短间隔24 h断开与接入1次; 具备多种制剂的药物,建议选择口服制剂,减少PICC的接入。接口消 毒:每次连接前,使用乙醇复方氯己定溶液机械性擦拭消毒无针输液接头, 范围包括无针输液接头顶端及周边,去除附着在接头粗糙表面的微生物, 接头擦拭消毒时间为30 s ,监控接口
7、消毒过程;推荐使用消毒帽,为导管 接口提供有效隔离的保障41。敷料更换:每日评估敷料是否完整、无 污染,实施按需更换,减少更换频率,降低导管暴露和移位风险25。 拔除不必要的导管:每日多科查房,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肠内营养量达 120 ml/( kg d )拔除 PICC42,43o( 5 ) CLABSI 监测。实施 CLABSI 监 测,定期向科室与管理部门报告数据;实施CLABSI历史前后数据比较以 及与其他部门的同期数据进行比较,针对数据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44。(6)不推荐的预防措施。常规对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穿刺部位 涂抹含抗菌药物的药膏;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8、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45。九、培训教育1 .建议:为PICC护士提供持续和统一的教育(I类证据,A级推荐2 .理由:PICC护士教育程度与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1 ) 建立PICC团队为护士提供持续和统一的教育。PICC的建立、维护与管理 是一项多学科的工作,PICC团队应纳入包括护士、医师、药剂师、营养 师、感染科、放射科医师等多学科,通过团队向PICC护士提供持续的教 育培训、实时的监控、阶段性评估,有助于PICC团队护理理念与行为同质化,改善护理质量 提高患儿安全35,36。( 2 )PICC置管能力培训35,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PICC置管适应证与禁忌证;PIC
9、C操作风险 评估;输液行业指导方针和标准;静脉和动脉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知 识;无菌技术;患儿准备;疼痛管理;PICC置管设备的使用;置管与维护操作实践;并发症的评估和管理。(3 ) PICC护士胜任力培训46,包括:每年独立成功完成5例及以上的PICC置管;具有 阅读PICC文献能力,并与临床相融合;具备评估PICC个体潜在并发症 和提出维护策略的能力;胜任敷贴更换、导管堵塞、导管移位及导管脱 出的评估和处理能力。十、结论本指南是专属于新生儿的PICC指南,与新生儿的发育特点完全契合。本 指南结合了新生儿PICC使用现状,总结了最佳证据,且对于每条证据给 予详尽的解析与可行的落实方案,为国内新
10、生儿PICC的临床实践补充提 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本指南中证据的条目较多,建议护理同仁实施时可 根据临床问题的紧迫性和可操作性按条块落实,最终实现科室PICC的质 量持续改进,建立基于证据的PICC管理文化。床实践指南(第三版)1该指南内容涵盖了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所需要 掌握的所有重要内容,包括置管部位选择、导管尖端定位、异位导管的复 位、敷贴更换、皮肤消毒、辅助技术设备的应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 预防及培训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促使国内新生儿护士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该指南,保障新生儿临床PICC的使用安全,现将该指南内容进行解读。本指南解读依据Ebell等3的证据推荐强度分级:A级为有利于
11、患儿的高 质量的、一致性高的证据,B级为对于患儿的益处有限的、一致性不够的 证据,C级为基于共识、常规、意见建议类的证据。研究质量的分级:I 类证据是以患儿结局为导向的高质量研究,口类证据是以患儿结局为导向 的质量有限的研究,DI类证据是共识指南、来自专家的推断、常规、意见、 病例系列报告等。一、新生儿PICC置管静脉选择1 .建议:新生儿PICC置管首选右大隐静脉,新生儿腹裂除外(口类证据,B级推荐工2 .理由:下肢血管异位率低,右大隐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低。(1 )下肢PICC置管异 位率低。上肢PICC的导管尖端异位率是下肢PICC的5倍,异位的导管 静脉外渗发生率是下肢的4倍,因导管尖端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生儿 经外周 置入 中心 静脉 导管 实践 指南 第三 要点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