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及处罚探究.docx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及处罚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及处罚探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及处罚探究摘要:本文在介绍逃逸的含义的基础上,就逃逸情形的认定、逃逸与自首的关系和对逃逸的处罚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对相关司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逃逸 自首 交通事故 一、逃逸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逃逸”一词是指“逃跑、逃走”的意思。1995年6月20日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第二条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逃逸即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
2、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笔者认为,逃逸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 1.主观方面:首先肇事者应明知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这是认定逃逸主观方面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如果肇事者的行为虽然已经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而其本人并不知情,也就构不成逃跑的故意。其次肇事者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这种故意应当是直接故意,即肇事者作出的行为是在积极追求逃避法律追究,如果肇事者是因为其他原因,则不构成逃逸。 2.客观行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逃离:包括驾车逃离或弃车逃离,驾车逃离既可以是肇事者本人驾车,也可以是其他同车人驾车。 (2)场所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
3、条对逃逸规定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而不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因此,逃离场所应当是没有限制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事故现场。 (3)时间的限定:逃逸应当发生在事故发生以后至公安交警部门对其第一次讯问这一时间段内。 3.主体:逃逸的主体即为交通肇事的主体,一般是指交通肇事者。 二、几种逃逸情形的认定 1.醉酒肇事后逃离的。行为人醉酒肇事后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是毫无疑问的,但其逃离现场是否要认定为逃逸,则应区分对待,应当综合考虑肇事者体内酒精含量、举止言行及清醒后的反映等。 如某甲酒后驾驶农用四轮车将一名男子撞死,随后弃车逃至附近一浴室,打电话给其亲属,称撞了人,现在某某浴室。当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通肇事 逃逸 认定 处罚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