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6篇(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方案6篇(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设计方案6篇(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写)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 1 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在教师的指导下,画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写字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自己的家乡,搜集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新课 谈话: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吗? 二、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 学生自由朗读,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3 学生再读课文,数数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并且画
2、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4 小组合作,组长检查自学生字和读课文的情况。 5 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6 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7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 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解说: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四、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宽大 鱼虾 小脚 捡贝壳 2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认读词语: 宽阔 鱼虾 大脚
3、 贝壳 原来 奔跑 秘密 一匹 城市 高楼 2 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课文 1 回忆前几段的学习方法。 2 学生在四、五、六自然段中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3 汇报自学情况: (1)抢认生字:奔、原、密、匹、市、楼 (2)解说图画。 (3)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4)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4 出示读读说说,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三、看图,指导背诵。 1 看图提示背诵。 2 看文听老师朗读。 3 倾听同学背诵,回忆印证。 4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家乡。 五、指导书写 板书: 画家乡 涛涛:海边海、船、贝壳 山山:山里山、水、树、蘑菇 平平:平原稻
4、子、棉花、菜地 青青:草原草、羊群、马 京京:城市街道、楼房、街心公园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
5、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
6、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7、。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
8、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
9、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10、、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
11、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平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透过语言的美来感受浪花的美,领悟到三个孩子愿望的美好。 二、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全诗
12、共分五小节。第一小节讲三个孩子坐在海滩看浪花。第二、三、四节分别讲三个孩子看着浪花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浪水变淡水;到海底去探险;到海底去采矿。第五节讲孩子们沉浸在想象当中,说说笑笑忘了回家。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琅琅上口。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这个地方是哪儿?(播放海浪声音) 2.看,浪花正唱着动听的歌在欢迎我们呢!(出示浪花图) 3.看着这些浪花,你想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跟着三个孩子一起去看浪花吧!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好吗
13、?(生自由读) 3.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在刚才读课文的时候已经把这几个词拼熟了,读会了。(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4.这些词语的意思都能理解吗?有不能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5.掌握了这些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更流利了。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不过这次的朗读老师还有个要求。(出示朗读要求:在这3个孩子眼里,一束束浪花像什么呢?请用铅笔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6.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 一束束浪花像彩绸,万里海疆铺彩霞。 一束束浪花像小手,抚摩孩子的小脚丫。 7.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几句
14、话,等会选一束你最喜欢的小浪花读给大家听。 三、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浪花的美丽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一)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1.老师想先选一束我最喜欢的浪花送给大家。(师范读) 2.因为老师很喜欢这束爱提问题的小浪花,同样也喜欢爱提问题、认真学习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3.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听见无数的浪花都争着跑过来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在提问呢!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小浪花的声音好吗?(生模仿)我还想听听浪花由远而近的声音,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指导朗读哗哗) 4.看老师手势分组朗读,读出浪花由远到近,一浪接一浪的感觉。 5.让我们开开心心地把第一小节连起来读读吧! 过渡:下面老师想听你
15、们来读,选一束你最喜欢的浪花吧!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二)一束束浪花像稻穗 1.一起读读这句话。 2.连天涯说明什么呢?形容什么也能用连天涯呢?(沙漠、草原)能通过朗读把连天涯的感觉读出来吗? 3.其实,在这一束束的浪花里,还包含着一个孩子美好的愿望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孩子的愿望。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为什么让海水变淡水?(因为我们地球上的淡水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海水变淡水,庄稼就有了充足的水分可以吸取,那时庄稼会长得更加茂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农民伯伯也会有更大的丰收。) 5.这个孩子的愿望是多么美好啊!浪花听了可高兴了,不住地欢叫着(引
16、读哗哗)能把浪花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6.这个孩子想着想着,眼里一束束的浪花仿佛变成了一束束沉甸甸的稻穗,一大片一大片,一直连到了天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7.谁愿意带上孩子美好的愿望来读这一节。(指名读女生读) (三)一束束浪花像马鬃 1.为什么喜欢这束浪花呢? 2.让我们来看看万马奔腾的场面吧!(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哪个小朋友能读出万马奔腾的气势呢?(刚才*读得很好,但老师怎么听都只是一匹马在奔跑啊。谁来出出主意,怎样读才能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呢?) 4.生齐读。 5.在这束气势澎湃的浪花里又藏着孩子怎样的愿望呢?谁来替这个孩子告诉大家
17、?(出示句子) 6.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敢于冒险、自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探险、戏、黑鲨)我们勇敢地来读读这句话吧! 7.这个戏字也道出了孩子心底另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有一天动物和人类也能像朋友一样一起友好地玩耍。 8.让我们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和万马奔腾的气势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一束束浪花像彩绸 1.自由读读这句话,你脑中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这里的金疙瘩指什么呢?(其实海底就像一个金库,等着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去开启,那里不仅有许多的鱼类,藻类,还有石油,天然气、煤像这里的金疙瘩就是指海里无穷无尽的资源。) 3.听了孩子的愿望,海浪也和人
18、们一起来欢庆,听,它又一次唱起了欢快的歌(出示哗哗) 4.请喜欢这些浪花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五)一束束浪花像小手 1.你觉得这是一束怎样的小浪花?(温柔)从哪里看出来的?(抚摩) 2.请女生一起来当当温柔的小浪花吧!(指导朗读) 四、感受比喻的美 1.(再次出示5句话)读一读,说说你发现这5句话有什么特点?(比喻句)它们分别把浪花比作什么? 2.是啊,用了比喻,浪花在我们眼里就更可爱,更美丽了。 五、有感情朗读,再次感受浪花的美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千资百态的浪花,多么美好;三个孩子的愿望,多么美好。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浪花,再来听听这些孩子美好的愿望吧。(伴乐有感情朗读整首诗) 六、拓展
19、 1.老师很想知道在我们班小朋友的眼里,浪花又像什么呢?谁来说说?(出示句式:一束束浪花像,) 2.看着这些浪花,相信每个小朋友的心中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对吗?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信封上,让海鸥把你的愿望捎给浪花,带给大海。 教学设计方案4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如:拮据、梦寐以求、闷闷不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并结合在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
20、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学习重点: 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学习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彩的写法 2.过渡导人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以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体会
21、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2.启发疑问:再读4、5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初步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3.学法尝试:以第6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以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7-8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 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师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 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 4.学生
22、再读书,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认真读课文,并通过上网或读书等途径查找资料,为下节课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抓住重点句深入探究,在师生共同读书学习辩论的过程中,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解决上节课学生遗留问题,并深入思考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书,在学生思辩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是道德难题,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和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含义。(向学生推荐三次逃票五次、七遍等小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诚信,理解重
23、点句的含义。) 三、想象写话: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学习生字(重点是字形) 如:德:用十四人一条心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强调心上有一短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创编记字口诀,使学生快乐识字、写字。 五、课外延伸: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彩票的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合,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 板书: 中彩那天 开车 道德难题 留? 不高兴 ? 还? 教学设计方案5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
24、妙手法。 4、朗读背诵。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课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
25、推富春。 (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刘嗣绾) 再看几幅富春江的图片,看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美。)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展示:课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课件展示: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本文选自 ,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26、。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范读课文 1、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范读。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 柯 飘荡 负势 轩邈 泠 嘤 缥碧 横柯 窥谷 鸢 和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四、学生自读课文,有三个任务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解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一段。 解释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
27、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请指出来。 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二段。 解释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齐读本段后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展示两幅富春江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原文描述。然后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齐读并速背本段。 3、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三段。 解释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小结二、三段写法。学生根据板书速
28、背本段。 研读最后四句。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这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六、欣赏图片,巩固课文内容 1、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请看图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29、日。 七、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提出疑问。解决后,完成作业。 八、作业 1、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缥碧pio 无碍i 泠泠作响lng B、飘荡dng 急湍tun 嘤嘤成韵yng C、轩邈mio 经纶ln 鸢飞戾天yun D、横柯k 窥谷ku 好鸟相鸣mng 2、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指向) 3、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猛浪,比
30、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 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二、填空题 4、与朱元思书选自 ,作者 。本文是 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 式,总写的一句是 5、对偶这种修辞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6 一、教学目标 品味言语情味;发掘作家情思;反观现实生活;滋养学生心灵。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三、教学流程 1、发现“意思”: 整体感知全文。 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2、没“意思”: 从文简介。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尊敬的沈老: 你的云南的歌会
31、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 你的忠实读者。 3、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
32、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
33、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2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