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3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3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3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沙漠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及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阅读升华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通读全文,自学文中字词。思考刚才大家提出
2、的问题。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交流回答,相机板书繁荣消亡 3、展示搜集的材料,让学生感受“死”的真正含义。 4、带着疑问默读课文2-5自然段,楼兰为什么死了?小组交流“楼兰死了”的原因。 5、全班归纳。结合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 6、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 7、激发情感(回想着历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 8、小组讨论,以小组完成一份计划书。展示小结。 三、拓展延伸 1、统计,如果象课文列的数据,那10
3、年、100年后,柴车一天有几辆?共有多少辆?要破坏多少植被? 2、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准备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繁荣消亡 保护环境 迫在眉睫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2 教材分析 楼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课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也从保护生存环境方面留给人类无穷的思考。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使学生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教学构想 在教学时,先带领学生把课文读熟,再引导学生了解“楼兰死了”的原因。 教学准备 搜集楼兰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4、1、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楼兰之死。齐读课题。 2、由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看来同学们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那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讲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生字。 (2)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交流,讨论。 (1)楼兰在哪儿? (2)以前的楼兰是什么样? (3)现在的楼兰是什么样? (4)楼兰为什么死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因:天然植物被破坏,土地沙化。) 三、讨论 (1)楼兰之死给人类什么教训? (2)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了解我国为保护植物采取的措施 作业设计 1 读熟课文。 2 办
5、一期环保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过去 现在 绿洲 土地沙漠化 沙漠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3 黄河象是一篇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科普小品文。课文形象生动的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在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掌握列数字、使用递进词语的说明方法及写作顺序,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
6、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因此我着重研究了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黄河象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将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线,脉络清楚的贯穿整个教学。如:教学刚开始时鼓励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接着出示填空题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再次教师质疑黄河象骨骼有哪些特点,请同学结合特点推测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情景。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的实践观察,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能使学生大脑
7、保持最兴奋的状态,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学时,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
8、,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三、巧用过渡语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了第一段,学生了解了古代黄河象骨架的的特点及完整性后,我告诉学生:“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据史料记载:这样完整的象化石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发现。”你知道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再如:学习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发现和发掘的过程,我向学生提出疑问:“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从黄河象骨架的站立姿势,科学家想象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么黄河
9、象又怎么会落水呢?科学家又是怎样假想的呢?”这两个环节过渡语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本的阅读和思考中,使文章的条理行更强,帮助学生很好的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四、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在学习科学家假想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的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合理的想象,了解骨骼化石的形成条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的词语,如:描写天气炎热的“炙烤”、“燃烧”、“呆立不动”等词语,描写大象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等,通过学生有语气的朗读和想象,体会当时的自然环境和大象落水的必然性,从而感受到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整个课堂,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掌握了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比如说在的教学上,感觉学生对这几个词语还是不怎么理解,所以这应该在第二学时的时候把这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复习。 以上就是我针对黄河象这堂课的一些思考,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过于少,还有像“发现、发掘、挖掘”这几个词语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加以区分,还有对学困生的关注还是不太明显等问题。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扬长避短,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