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评估与处理.docx
《:儿童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评估与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评估与处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儿童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评估与处理摘要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功能性或结构性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 也是儿科领域的急危重症。心衰患儿常伴发心律失常,同样又可作为心衰 的诱发因素,二者互为因果,需要谨慎甄别,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心衰伴 发心律失常的患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当心衰患儿出现病情变化时,应随 时警惕出现心律失常的可能。因此,提高此类疾病的认识,仔细分析病情 并进行及时合理评估和积极妥善选择治疗方案,对改善心衰伴发心律失常 患儿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因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 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心肌本 身
2、病变、心瓣膜病变、心律失常等原因导致的心衰已经得到临床医生的广 泛重视,诊断和治疗越来越规范化和系统化。根据心衰起病特点,心衰分 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在某种因素下,慢性心衰患儿可出现慢性心衰急 性失代偿;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室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 恶性心律失常类型口 。心衰伴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占单纯心衰患 者死亡的50%2。心律失常与心衰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本文对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临床评估与处理作一整体回顾,以 期帮助医生对心衰伴心律失常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改善此类患儿预后。1心衰伴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标测系统的应用降低了术中的辐射剂量,部分儿童中
3、心的射频手术已经达 到零曝光。射频消融的I类适应证23包括:预激综合征发生心脏骤停后 复苏成功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伴晕厥房颤时最短的RR间期250 ms ;室颤反复或持续性发作伴心功能不良且药物治疗无效;体重之15 kg,反复 发作的症状性室颤;体重之15 kg,心室预激导致预激性心肌病,药物治疗 无效或不能耐受;反复发作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功能不良。射频导 管消融对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取决于结构性心脏病的病因、心功 能以及消融途径和消融策略等。心衰伴频繁的室性心律失常,早期心功能 尚可时及时行导管消融干预,成功率较高,预后相对好。心功能显著减低 时,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射频消融最常见
4、的并发症为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和希氏束旁路。而因传导阻滞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情况少见,其发生率低 于 1%2%24。3.3 心衰诱发心律失常的治疗儿童心衰需改善心功能,早期合理应用强心剂、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 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n受体拮 抗剂以及利尿剂等改善患儿心功能。需仔细评价患儿病情,维持内环境稳 定,积极补钾、补镁以及纠正低钠血症,预防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恶性心律 失常的发生。心衰诱发心律失常的基本治疗原则:以纠正原发病和对症治 疗为主,基础疾病的治疗是基石。减少或停用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的 药物。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加重心衰的
5、负性肌力作用,故对于心衰患儿, 抗心律失常用药应更加谨慎。在心功能不全时,由于组织灌注低下,肝肾 血流量减少,药物代谢清除能力受损,故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权衡利 弊,谨慎小心,综合评估患儿病情后选用合理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负性肌力及致心律失常作用,如I A类(奎尼丁、普 鲁卡因胺)、I c类(氟卡尼、英卡尼)及某些m类药物如索他洛尔,且对生 存终点有不利影响,应避免使用。胺碘酮是无负性肌力作用的抗心律失常 药物,可用于心衰伴症状性快速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3.4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 ICD)I
6、CD能针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起到挽救生命的关键作用。包括抗心动过速 起搏、心动过缓起搏、低能量电复律和高能量电除颤等功能,所有治疗方 式通过体外程控加以选择以及预定参数,同时ICD兼有信息存储记忆功能, 便于分析患儿接受电击治疗时的情况,有利于调整治疗。对于发生过心脏骤停并存活、结构性心脏病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 颤、有心衰症状且合并心功能不全和有严重心律失常合并心脏骤停家族史 的患者建议安装ICD。但需注意,由于电解质失衡、药物或创伤引起的室 性心律失常(无结构性心脏病)、不适合心脏移植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 CRT)的
7、最佳内科治疗无效的纽约 心脏病协会(NYHA)IV级心衰和患儿生存预期不足1年时,不推荐植入 ICD25e临床中,肥厚性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或心源性晕厥时,应尽早置入ICD ,同时,射频消融辅助治疗致心律失常 性右室心肌病,可减少ICD的放电,从而延长ICD的使用寿命26-27。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若0受体阻滞剂已达最大耐 受剂量后仍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晕厥反复发作者,除推荐药物联合(普 罗帕酮)外,可尝试ICD植入或左侧交感神经去除。3.5 CRT即通过CRT起搏器(CRT-P)或CRT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同时刺 激左、右
8、心室,使心室内、房室间或心室间电活动同步性恢复。在已识别 和治疗所有引起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可逆病因(如心肌缺血或心动过速型 心肌病)目初次诊断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后接受了至少3个月的药物优化 治疗(即不超过目标剂量的最大耐受剂量)后评估,对于QRS150 ms的窦 性心律患者以及QRS130 ms合并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窦性心律患者均 应首先考虑CRT治疗,对于QRS120 ms时,也推荐植入起搏器治疗23,30。3.7 其他交感神经系统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维持和终止上均发挥重要作用,是 重要的治疗靶点。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从而抑制室性心律失常 的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有B受体阻滞剂、肾去交感
9、神经术、左侧颈交感神经 切除术。左侧颈交感神经切除术通过切除左侧交感神经,降低左侧交感亢 进,使心肌复极相对均一,从而缩短QT间期。应用0受体阻滞剂后仍有晕 厥、心脏骤停或植入ICD后发生电风暴的患者,可联合左侧颈交感神经切 除术治疗,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减少心脏事件疗效确切31,同时可 减少ICD的放电负担。总之,儿童心衰伴发心律失常,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患儿的症状大 多不典型,临床上容易漏诊。其发病机制复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对 心衰伴心律失常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临床上对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 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选择,多中心趋于多样化。因此,开展大规 模的儿童心衰伴心律失常
10、的临床研究是今后重点的研究方向。1.1 基础疾病因素慢性心衰常伴心脏重构(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和电重构),使心肌细胞间 连接及传导系统依赖的离子通道发生改变,心肌细胞膜稳定性降低,从而 导致心律失常。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慢性心衰患者损伤的心肌中发生区域 性神经分布和密度重排,表明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重构是室性心律失常 发生和存在的关键因素1。1.2 机械因素国外有研究发现,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可通过哺乳动物特有的牵张激活性 离子通道(stretch-activated ion channels ,SACs)影响心肌动作电位的变 化3。同时,心肌张力增加后部分心肌的不应期发生改变,易形成折返, 导致
11、心律失常发作。心肌细胞的扩张可以引起自律性的增高从而导致心律 失常。1.3 自身免疫因素心衰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引起组织结构损伤。现有研究已发现, 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的自身抗体3-AA参与触发室性心律失常; 抗3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卬-AR-Ab)可以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可以导 致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5。1.4 神经体液因素心衰发生时,心排出量降低,导致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 RAAS)过度激活。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环磷酸腺甘循环增加,促使钙离子内流,肌浆网钙 释放增加,细胞内钙离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评估 处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