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中的俗语运用艺术.docx





《杜甫诗歌中的俗语运用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歌中的俗语运用艺术.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年到 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及人民的疾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的诗歌 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热爱人民的伟大心灵,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 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被誉为“诗史”。在杜甫诸多的研究成果中,杜诗语言 方面的研究明显比其他方面的研究薄弱,尤其是缺少集大成式的全面性研究.而俗 词、俚语为民间的习惯用语,大多数人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更别说纳入诗歌之中 了.杜甫却独辟蹊径,尝试把民间的一些俗语,民歌,俚谚等融化进自己的诗歌创作 之中,使其语言呈现了通俗化的一面,造成了情深词新的艺术效果.本论文主要对 于杜甫诗歌中所
2、采用的俗语艺术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以及探讨。关键词:杜甫;俗语;语言艺术一、绪论(-)研究背景与意义诗词,向来予人以古典高雅之感,是流传于世的文化瑰宝,是窥见历史的文 化窗口,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诗词节目,如经典 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受到大众欢迎,古诗词离我们的脚步比以前更近 了。诗词不再单纯是学生的背诵篇目,也不完全是文人学者学术研究的对象,而 是渐渐成为我们普通人生活里的一种乐趣,一种陶冶,一种美的体验。细细端详 品味这份古人留下的宝藏,我们发现,诗词中亦不乏贴近日常生活的俗语,这种 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令人倍感亲切。古诗词中雅俗共赏的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百 花齐放的生动
3、表现。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楷模。就诗歌语言运用 上,杜甫一方面多沿袭古语,使他的诗歌呈现典丽雅则的特色;另一方面毫无顾 忌地使用俗语、方言,乃至公文用语,使其诗呈现出通俗幽默的风格。在杜甫诸 多的研究成果中,杜诗语言方面的研究明显比其他方面的研究薄弱,尤其是缺少 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 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 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 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从对杜甫的诗歌中的俗语
4、分析来看,诗歌内容广泛,大多取材于生活,同时 也作用于生活。诗人之所以用诗歌来记录生活,与他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是 分不开的。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民俗生活发展特征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其 发展规律以及后世影响的研究。参考文献1徐铭.论“随时敏捷”与“诗圣”杜甫的诗歌创作J.杜甫研究学 刊,2023 (01) : 43-57.2杜珍珍.从杜甫诗歌中探讨其艺术审美观J.今古文 创,2023 (03): 51-53. D01:10, 20024/j. cnki. CN42-1911/L 2023. 03. 016.3黄小玲,李寅生.杜甫诗歌的写实艺术探究J.文学教育 (),2022(11):36-
5、39. D0I:10. 16692/j. cnki. wxjys. 2022. 11. 021.4周君泽.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及其价值意义J.青年文学 家,2022 (27): 131-133.5张鹏霞.杜甫诗歌的新媒体传播与接受研究D.吉林大 学,2022. D0I:10. 27162/d. cnki. gjlin. 2022. 001814.6吕正惠.不断成长的诗人一一杜甫诗歌艺术的特质J.诗书 画,2014 (01): 69-76+68+260.7王鑫.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66.8高玉昆.从悖论诗学的视角考察杜甫诗歌艺术的意象组合J.华北电力 大
6、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06) : 88-93.9赵凌云.试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J.大众文艺,2010(18): 132.10裴宏江.杜甫诗歌“顿挫”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集大成式的全面性研究。而俗词、俚语为民间的习惯用语,大多数人认为登不了 大雅之堂,更别说纳入诗歌之中了。杜甫却独辟蹊径,尝试把民间的一些俗语, 民歌,俚谚等融化进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使其语言呈现了通俗化的一面,造成 了情深词新的艺术效果。因而,本文以杜甫诗歌中的俗语运用为研究对象,对其 进行研究,既丰富对杜甫诗歌语言方面的研究,又使人们学习杜甫诗歌运用的技 巧,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
7、)国内外研究现状L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杜甫诗歌的研究,多停留在对杜甫诗歌的译介研究,特别是英国, 对杜甫诗歌进行译介的时候,分成了诸多类别:根据译介特征,杜甫诗歌在英国 的正式译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开拓型译介,开启了杜 甫诗歌在英国传播;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探索型译介,推动了杜甫诗歌在英国的流 行;二十世纪下半叶专业型译介逆流而上,创造了杜甫诗歌译介的高峰;而新世纪 以来赏析型译介实现了创新突破。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关于杜甫诗歌的研究,多侧重于教学方面对研究,如:王力坚(1985) 的略论杜甫后期诗的语言风格对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李 菁菁(2019)的冯至杜
8、甫传整本书教学研究对如何教学杜甫的诗歌进行 了说明,分析其沉郁顿挫的风格,爱国爱民的情怀;张鹏霞(2022)的杜甫诗 歌的新媒体传播与接受研究对杜甫诗歌在现代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和接受情 况。综上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者在对杜甫诗歌进行研究的时候,基 本没有对其诗歌俗语运用进行研究,因而,木文以其诗歌俗语运用为视角进行研 究,是研究上的一种创新。(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论文在对杜甫诗歌俗语运用进行研究的时候,运用了下列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为了对杜甫诗歌俗语运用进行研究,搜集整理了有关杜甫诗歌俗语运用中的 资料,为论文的撰写和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2 .案例分析法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
9、说服力,列举了杜甫诗歌中运用俗语的例子, 并且对其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四)创新之处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研究的角度比较新颖,主要是针对杜甫诗歌中的俗 语运用艺术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本选题的研究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二、杜甫诗歌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自诗 经、汉魏乐府以来诗歌注重反映现实的创作传统,并使之更为高超更为成熟。 他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创作旧习,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 精神,自创新题,“即事名篇”。对这类作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作了很 高的评
10、价,而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更叙述了他们所受的启发:“近代惟诗人 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 无复依傍。中唐诗坛的新乐府创作风气,正是由杜甫直接开导而出的。杜甫诗歌中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中国史上起着积极的 教育作用。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深受杜甫影响,从杜诗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理, 好诗是由于有好的优秀的人格所造成的,所谓“工夫在诗外”,这就纠正了他早年 学诗”但欲工藻绘”(示子澹)的偏差,陆游后代创作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爱 国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酷爱杜诗,在燕京坐牢三年间,更是专读杜诗,并集 杜诗为五言绝句二百首。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创造性地发
11、挥了各种诗体的 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 甫也为后人开示了不少法门,如学习民歌运用白话和口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 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唐诗创作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另外,杜甫在 诗歌创作中锤炼字句、“字字不闲”的创作精神,对后来宋代“江西诗派”强 调“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欲以奇句硬语惊人的诗学追求更 1tf直接的启迪。诗在杜甫手中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他用诗写传记,写游记,写自传,写奏仪, 写书札,写寓言,写诗文评,总之,凡是别人用散文来写的,他都可以用诗的形 式来写。这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只以七律而论,杜甫之前,大都
12、是用来歌功 颂德或唱和应酬的,但他却用来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成了讽刺武器。为了 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了不少法门。如学 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就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诗歌 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 我们不能不为在祖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这两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自豪。尤其提 及现实主义的时候,人们怎能不为杜甫的诗词所津津乐道。三、研究杜甫诗歌俗语运用艺术的必要性杜诗中很注意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 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言的个
13、性化。这种例子很多,新婚别写那位新娘子的语言尤为成功。本来是柔肠寸 断,痛不欲生,但又不能不顾虑到自己还是个刚过门的新娘子的身份,所以语带 羞涩,备极吞吐。由于语言传神,所以我们读杜甫这类诗,总有一种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感觉。采用俗语,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诗歌语言发展上 的一大革新。自一般士大夫丈人观之,这种俗语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但杜 甫在抒情诗中用俗语很多,在叙事诗中则更丰富。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 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人物语言 的个性化。、杜甫诗歌俗语运用艺术的表现(-)雅俗相通杜甫诗歌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俗”是杜诗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 诗歌 中的 俗语 运用 艺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