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 新农民 新生活.docx
《关于新农村 新农民 新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农村 新农民 新生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如今的农村,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让人惬意,倡导和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异彩纷呈。人们在享用新农村建设物质成果的同时,更被朵朵精神文明之花陶醉着。 初秋时节,贵州高原,浓浓的新农村气息扑面而至:风格独特的风情民居、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草根歌舞、百里新农村画廊、崇尚向往精神文明生活的新时代农民等等,一幅幅乡村美景让人激动不已。为了反映当下我省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本刊记者深入我省各地农村采风。请看本刊记者以独特的视角展述的这组报道。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助推了“乡风文明”,而且培育了山区农民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 镜头之一: 团龙村:喜见农家新生活 青山
2、、秀水、薄雾,幽静的山谷中一弯清泉牵引着我们一行四人走进一方宛如人间仙境的土地,地处梵净山麓的团龙村。这是铜仁地区印江县永义乡一个土家族聚居的民族文化村落。因保有过赶年、傩堂戏、闹花灯、女儿会、摆手舞等多姿多彩的土家民俗民间艺术,故团龙村有着“天然土家民俗博物馆”的美誉。 沿袭了土家古风的村落择水而居,水之畔,一栋栋土家吊脚楼挂着的大红灯笼透出喜气、祥和,一座座土家风雨桥静静伫立,一架架水车咿呀转动 临水的凉亭,成了村里老人、孩子、妇女以及劳作归来的农家汉子们的乐活天地:或话家常、或谈恋爱、或看书报、或唱山歌-几多农家故事、几多土家风情都在这里呈现。 “会唱山歌歌对歌,会织绫罗梭对梭;梭梭织得
3、胡椒眼,句句唱的有情歌”热情大方的村委会妇女主任戴芳秀的一曲山歌,把土家人的欢乐气息也唱到了我们的心里。 沿着平坦的青石板旅游步道,我们挨户走访,只见家家户户庭院整洁,许多村民家中电冰箱、电话机、彩电一应俱全。乡味悠扬,这里农家的富足在游人看来又是别样的情趣。 村远程教育室里,电视机、放映机、投影仪、电脑,设备齐全。一番谈话后,我们得知“远程教育”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据永义乡党委副书记唐雷介绍,团龙村还是中国科协一联合国儿基会非正规教育项目“校外青少年学习活动中心”的一个培训基地。 得天地之眷顾,团龙村依托明清时期就闻名遐迩的“团龙贡茶”优质基地资源优势和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相继成立了村
4、级旅游协会和茶业协会。 在散发着腊肉香味、稻谷清香的土家民居里,戴芳秀们心中勾勒的图景在静静舒展,延续:几十个村民正在忙碌,不久以后,这里又将建成一个个农家乐、乡村旅馆 这图景深深感染着戴芳秀们,每天她们都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雕花的窗格、木制的栏杆都擦得亮光光的。“城里人讲卫生,别让人家嫌弃了。”对此,戴芳秀们显然有朴素的自觉与认识。 “我们为团龙村制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正全力将团龙打造为一个集旅游商品开发、民俗体验、餐饮娱乐、自然风景与人文资源有效结合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寻找构建于精神文明框架之下、涵盖多种层面的乡村发展工程,并使其成为团龙发展的动力和资本。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
5、、赏民族风情已成为团龙村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印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俊宏欣喜地说。 乡村旅游,浇灌着团龙村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镜头之二: 橙满园村:新风新貌新歌谣 到过毕节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的人都说,橙满园村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小村寨。这魅力从何而来? 中秋未到,橙满园村的橙子、柑橘早已挂满枝头,处处洋溢着一派丰收的喜悦。走在果园郁郁葱葱的小道上,映入眼帘的除了满山遍野的果树,还有掩映在绿树丛中那些青瓦白墙的漂亮农舍和满脸喜悦的农户。 橙满园村地处赤水河上游的河谷地带。20多年前,这里叫南关村,是一个生态脆弱、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的贫困村。 2004年,依靠走发展水果产业之路
6、,逐步形成以柑橘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的林果支柱产业的南关村进入毕节市50个经济强村行列,南关村从此更名为“橙满园村”。 如今,橙满园村全村粮地全部变成了果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我们一棵柑橘树就能收100多公斤,价值300多元。”村支书张安福一脸笑容地说。2007年11月28日,橙满园村举办了“中国毕节试验区赤水河首届橙满园橙子暨乡村生态旅游节”,以绿色、生态、甜美、和谐为主题的旅游节吸引了八方宾客。果香景美的橙满园开始走出毕节,走出贵州闻名遐迩。目前,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3700元。 在一个院落里,办起了“农家乐”的村民老朱正给游客讲着村里的新鲜事。他说:
7、“今年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是来考察的,有的来观光的” 如何引导村里人健康、文明地生活,成为村两委的新课题。 于是,橙满园村以评选文明户、计划生育户、科技文化户和社会治安户为切入点,让缕缕文明新风吹进了农家小院。 村支书张安福是该村出了名的“明白人”。他有文化,懂政策。乡亲们十分敬重他,有事没事都喜欢到他家坐坐。张安福常常到农家书屋查阅科技书、文化书,回家自己琢磨,然后通过拉家常,讲给大家听,既宣扬新风尚,又深受群众欢迎。 如今,橙满园村每个院落都有几个“明白人”。他们成为村民讲文明、树新风的榜样。 “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用柴,电视电话响起来,房前屋后花果香,四季花开庭满院。”这
8、是村民们对如今的橙满园村衣、食、住、行大变样自编的顺口溜。 眼下,村里人把身边的人和事编进了歌里,村民尽情地唱着、听着、和着 记者点评: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描写乡村自然景色的诗句,如今已成为团龙村、橙满园村等我省农村的真实写照。 谁也不曾想到,如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已使得众多城里人趋之若鹜。团龙、橙满园之所以让人向往,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于别处的元素与资源,各自挖掘出自己的特色,找准了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勇敢地放弃了日显老态的生存方式,从而集聚起发展的力量和可能,才创造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当然,这一切更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 贫穷而沉寂
9、的大山,需要播洒致富的种子,更需要栽植文明的花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更是催生文明之花的甘露 镜头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沐浴文化阳光 走进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只见依山而建的苗家吊脚楼鳞次栉比、连绵成片,翠竹垂柳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山水美,村邑美,人更美,这是西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推开唐兴发“家庭博物馆”的木门,只见一间十平米大小的房间里, 分门别类的挂着漂亮的苗族服饰,摆放着银饰、鞋子,墙角处陈列着纺织机及部分农具。据唐兴发的儿媳侯兴芳介绍,这些文物都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最早的有一百多年,最少的也在几十年以上。 据西江村党支部书记杨跃连介绍,家庭博物馆的建立不仅为游客提供了
10、“了解西江、认识苗族文化”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村民对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如今,整个西江村已建立家庭博物馆24家,其中一级家庭博物馆6家。 西江景区管理局副局长刘朝军告诉我们,为保护西江苗寨建筑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西江村正在尝试建立村民“参与式”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文物的机制,即每年从西江景区的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对保护自家吊脚楼突出的农户进行奖励。 56岁的杨显民是西江村的电影放映员,从业已有30多年。据他介绍,每次放电影都会放映两部影片,但两部影片中必须要包括一部科教片,涉及教育、卫生、法律、消防等方面。“我们这里放映的影片都有标准的苗语配音,因此每次放映都能吸引很多村民。”杨显民
11、抚摸着数字电影设备高兴地对我们说,“明天赶场,我要拿到打谷场去放映,让更多村民足不出寨就能看上电影。” 在西江村“农家书屋”,我们看到四排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 村民们普遍反映,有了农家书屋,村民看书报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 西江变美了、变舒适了,也变得有文化韵味了。外出打工几年后归来的村民小杨不禁向我们感叹。 镜头之二: 屯堡:一个村庄的文化新图谱 屯堡,是由一栋栋有着600年历史的石头民居组成的,整个村子俨然一座石头城堡。石墙的包裹下,是浓浓的江淮余韵。 走进屯堡,青灰的石板路洁净如新,或许只有不大平整的路面才能昭示每一块石板沧桑的历史。远处传来扫帚摩擦石板的声音,不急不缓,一位村民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新农村 农民 新生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