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案10篇 掩耳盗铃公开课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掩耳盗铃教案10篇 掩耳盗铃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掩耳盗铃教案10篇 掩耳盗铃公开课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掩耳盗铃教案10篇 掩耳盗铃公开课教案掩耳盗铃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掩、盗、偷、碰”四个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偷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能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4.能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教育 懂得人们做了坏事想使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的道理。 发展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和口头复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有所感受。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看故事表演,听范读,想:这个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2.揭题、释题、读题。 二、师生共订学习目标。 1.自由读课文,读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师归纳目标。 (1)盗铃人是怎么想的?对吗?为什么?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把他是怎样想、做的句子画出来。汇报。 2.同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讨论汇报。 4.看图发挥想象。 (1)盗铃人当时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会想些什么? (2)课文怎样写的?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 四、情景表演,体会寓意。 1.过渡:盗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被发现,这时候你弄明白了什么?(指名小结) 2.创设情境:如
3、果你是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小组内说,师生合作演)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小组说指名讲) 六、创设情境,复述故事。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演。 复述故事: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
4、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
5、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
6、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
7、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教案3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寓言二则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习惯比较好,
8、基础扎实,大多数学生爱读书,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 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马上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
9、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
10、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
11、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
12、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 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
13、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
14、反馈教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
15、,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
16、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谈意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
17、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生:反馈意见。(点击:一次又一次) 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
18、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 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好的,今天老师要带大家
19、去一个新闻现场,那儿正在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新闻前线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愿意出任? 先由我来采访这位勇敢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历吗?你打算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开始行使你的权利吧!) 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掩耳盗铃教案10篇 掩耳盗铃公开课教案 掩耳盗铃 教案 10 公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