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美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美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研究摘要中美两国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标准在教学内容、知识背景、基本理念以及内容广度和强调重点上有异有同.本文就中国的新课标与美国的美国学校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对初中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关键词统计与概率;比较;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应用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以数据所构成的信息包围、控制着.对一般的公民来说,学会对数据的认识、描述、分析与利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科技领域中,概率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时不可缺少的知识.因此,在当今社会,概率与统
2、计已成为每个合格公民知识素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背景分析 从1933年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他的概率论基本概念一书中首次给出概率的严格的公理化定义开始,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概率与统计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正是由于概率与统计的这种广泛应用性,英、日、美、法等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非常注重学生概率与统计知识的获得和概率与统计观念的发展.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明确提出,把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教学延伸至幼儿园,提倡概率与统计教学的早期教育.1989年的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2000年美国学校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更是强化了把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提前到了幼儿园这种理念.20世纪3
3、0年代,中国有一本使用很广的高中教材范氏大代数,其中列有“概率”的专章.新中国成立初期,范氏大代数曾作为必修教材使用,但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数学教育,概率与统计被排除在中学数学课程之外.1960年,在“大跃进”思潮影响下的教育改革,把概率与统计内容放进了中学教材.但由于在理论上要求过高、过深,在联系实际上又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教师难以教、学生难以学,只在少数学校试验后不久就退出了教育舞台.从1978年开始,历次数学教学大纲改革都规定了在初中3年级学习统计初步,但在执行过程中,统计教学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2001年,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大幅度地增加了统
4、计与概率的内容,并将统计与概率列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学习领域.2011年,我国又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在课标的基础上做了适当地调整,使得统计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中美内容标准上的比较与研究 1.中美“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 ?摇本文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分为数据的收集组织和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推断和预测以及概率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1)中国新课标中的数据的收集组织和表示的内容包括:能够收集、整理、描述数据,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新课标在课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新课标
5、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美国数据收集组织和表示的内容包括:关于两个总体的共同特征或者一个总体内的不同属性,能够形成问题、设计方案和收集数据;合适而有效地选择、创造和应用数据的各种图象. (2)中国新课标中数据分析的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和方差,了解它们是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了解频数和频率分布的意义,能画出频数直方图,能解释频数直方图的数据中蕴涵的信息;能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新课标在课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能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美国的数据分析内容包括:发现、使用和解释集中和发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美 初中 阶段 统计 概率 内容 比较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