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docx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一、意境与境界 “境界”一词源于佛教,佛教所言的“境界”是:“人的六根及其所对之对象,对象可以称为法、尘、色、相、意,也可称为境。在这些名号之中,境是最虚灵的一个。作为人心的刹那逗留之地,它指心灵的某种非理性的状态,是直观或直觉。”1以空为首,让心境处于“空”的状态,排除杂念,在一刹那间得到顿悟,达到审美的精神境界,是对对象纯粹的直观。 境界之“境”与 “界”都是界域的意思,二者无甚分别。但是意境之“意”与“境”的差异是巨大的。“意”乃人的主观情感的体验、体悟。“境”乃客观物境,是客观外物的具体或者抽象的存在。“意”与“境”的结合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意境是“意”与
2、“物象”结合的最高状态,而不同于简单的意象叠加。意与象的结合构成含义丰富的意象,意象的集合体浑然同一的状态构成意义深远的意境。 境界与意境分属不同的领域,存在着变化和差异。境界注重“空”,注重“直觉”、“直观”。意境则注重意象的集合与整体体验,是对物象群的整体把握。由此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意境是由意象发展而来,还是由禅宗发展而来? 二、意境说发微 禅宗美学认为“境界和意境作为美学史的概念,应该在禅宗起来以后,唐代才告成立。禅宗境界对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通过感性去证和悟精神本体。”2关于禅宗进入中国与“境”的产生年代并不能说明孰先孰后的关系问题。“境”这一概念的提出确实产生于唐代,但是“境”是否产生
3、于佛教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境”这一概念产生于佛教,但是“境”作为审美范畴却未必产生于佛教。要将概念与意义区分开来。“境”作为概念的提出只是人类对其符号化的产物。在事物概念出现之前它的意义已经存在了。如果撇开中国先秦时期出现的“意象”论去谈论“意境”,恐怕只能是空中楼阁。不错“境”的产生吸取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如刹那,直觉等思想,但是“意境”是否就是佛教之思想呢?所以境界和意境不能等同,它们分属不同的领域。“意境”的产生得益于“意象”,中国先秦关于言、象、意的阐述多不胜举。“意”乃人的主观情感、思想,“象”则是客观物象,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的结合,从而产生了意象。在诗歌中产生了以物象代情感的意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古典 美学 范畴 意境 探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