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docx
《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重力教学设计1重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
2、、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
3、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石河子第九中学 史志芳 电话:*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
4、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
5、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
6、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
7、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
8、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
9、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1)谈话: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
10、向是怎样的呢?(板书:向下) (4)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地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图。 (1)谈话:生长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箭头画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如有学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画错,教师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将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让学生观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结:不管是平面上的物体,还是斜面上的物体,它们受到的
11、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图。 (1)谈话:地球表面的这些物体(房子、人、飞机、月球),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提示:这些物体会往外掉吗?)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
12、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
13、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课堂总结 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
14、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重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
15、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
16、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重力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充分运用插图和实验,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
17、脑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4、经历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探究,能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物理
18、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手段 让学生用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做实验,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科学就在眼前,激发学生学好物
19、理的兴趣和愿望。在探究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记录、分析论证、交流评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注意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用具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玩具“不倒翁”、橡皮泥、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苹果下落 水往低处流 抛出的球落地 羽毛飘落)引导提问: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论: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推进新课: 一、重力的由来:1、1665至1667年间,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
20、呢?(课件) 2、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图132-1所示的实验(课本图模拟引力),说说你的感受。(课件) 3、引导提问: (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2)同样的,图中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4、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力。 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牛顿对这方面的研究?(鼓励有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发言) 5、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下落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发现万有引力。 6、引导提问:怎样描述万有引力的大概内容? 学生可分组议论 结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从而得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力教学设计3篇 初中重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重力 教学 设计 初中 设计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