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15篇 关于浮力的教案设计.docx
《浮力教学设计15篇 关于浮力的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力教学设计15篇 关于浮力的教案设计.docx(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浮力教学设计15篇 关于浮力的教案设计浮力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
2、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
3、、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
4、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
5、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
6、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
7、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
8、能力。 浮力教学设计2浮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
9、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
10、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11、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 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 F浮 + F= G 变形为: F浮 = 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
12、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称重法” 。 表达式:F浮 = GF 课堂练习: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
13、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物=_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N. 计算 F浮1=_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_N. 计算 F浮2=_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_N. 计算 F浮3=_ 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4=_N. 计算 F浮4=_N.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 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 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 _。
14、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与 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液单位为千克/米3 ,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
15、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酒精=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 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 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
16、: “称重法” F浮 = GF (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液gV排 浮力教学设计4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
17、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1)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
18、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2)教学目标
19、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表现出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中有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热情。(3)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分析。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
20、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教师应给于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于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4)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
21、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5)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认识浮力 教师展示“死海上的人在悠闲地看书”的投影,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浮力教学设计15篇 关于浮力的教案设计 浮力 教学 设计 15 关于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