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2022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必须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全省上下务必深刻认识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毫不松懈、持续加力,集中资源、强化保障,把短板补得更扎实,把基础打得更牢靠,全面完成“三农”工作各项任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坚决打
2、赢脱贫攻坚战(一)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坚持精准扶贫,在总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基础上,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剩余8.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进一步聚焦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坚决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省级对贫困发生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倍以上或剩余贫困人口超过4000人的县进行重点督办,市县对工作难度大的村要组织精锐力量强力帮扶、挂牌督战。对特殊贫困群体,要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各级财政要继续增加专项扶贫资金,确保支持保障力度
3、与全面收官要求相匹配,省级财政增量部分全部用于贫困革命老区县和深度贫困县。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扶贫小额信贷等支持政策。深入实施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工程。(二)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各地要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认真查找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强化“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深化“志智双扶”。
4、按照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役”一起打要求,及时帮扶贫困户解决因疫情造成的生产生活困难,解决扶贫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解决外出务工问题。(三)做好考核验收和宣传工作。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加强常态化督导暗访,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加强脱贫攻坚宣传工作,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脱贫攻坚实践成果,讲好减贫生动故事。(四)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继续执行对贫困县的主要扶持政策,坚持“单位帮扶、干部驻
5、村、整村包保”制度,持续推进县域结对帮扶和“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加大对基层扶贫干部关心关爱力度,稳定扶贫工作队伍,强化基层帮扶力量。持续推进“十整治十坚持”,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在确保贫困县、贫困村稳定脱贫的基础上,省级统筹安排各类扶贫资金,支持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五)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攻坚期后,扶贫工作重心将从绝对贫困的集中攻坚,转为相对贫困的日常帮扶。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二、加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化“四好农村
6、路”示范创建,开展省级示范县创建。年内建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1.1万公里,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支持村内道路建设和改造。落实对农村公路养护的补助政策。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年内完成水电供区电网改造。推进光纤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向自然村延伸。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应由政府承担的管护费用纳入预算。优化村庄布局,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七)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编制实施新一轮农村供水规划,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农村自来水普
7、及率达到85%。完善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机制。完成“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调查和保护区划定工作,做好水质监测。(八)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突出问题整改,努力做到质量第一、群众满意。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省按一、二、三类县的要求和标准推进,做到工程化设计、工程化施工、工程化验收、工程化运维。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基本完成存量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和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加快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年内新建省级中心
8、村700个以上,创建省级森林村庄400个,累计创建示范村1500个、重点示范村500个。支持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维修养护进行补助。(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开展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建成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1700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乡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定向培养计划。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
9、体系。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增加学位供给,有效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加强农村特殊教育。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实行幼儿园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十)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消除医疗服务空白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智医助理”、乡村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适当简化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学毕业生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合格的全科医生招聘程序。对应聘到乡村工作的应届高校医学毕业生,给予大学期间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落实“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机制,盘活用好基层卫生机构现有编制资源,乡镇卫生院可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村医。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好新冠肺炎等疾病防控,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将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十一)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进医保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设区市市域范围内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
11、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加强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精准管理,合理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水平。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实现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进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十二)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办好“送戏进万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5%。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开展“村级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行动,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传承发展徽剧、黄梅戏、庐剧、皖中大鼓等特色戏曲,青阳腔、傩戏、怀腔等戏曲声腔和巢湖民歌、皖西民歌等民歌。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推进
12、传统建筑、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十三)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完成大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办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超80%、90%。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进4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安徽段及8个重要支流常年禁捕,做好退捕渔民转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工作。推进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稳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利用。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推动林业增绿增效,完成造林12
13、0万亩。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十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380万亩,确保建成4670万亩。年内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治理370万亩。完成淠史杭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当家塘、小河流等小水利和机电井建设。加快推进引江济淮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等工程。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健全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
14、、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对其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十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扩大本地就业岗位,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工资性收入。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提高经营性收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转移性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一百零一分点以上。三、促进农业稳产保供和乡村产业发展(十六)稳定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总产量稳定在3900万吨以上。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强化田间管理,确保农业再获丰收。大力发
15、展优质专用粮食。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推进稻谷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抓好草地贪夜蛾、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推广统防统治等服务模式。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用地指标。支持产粮大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跨区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按规定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深入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十七)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全面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举措,抓紧打通环评、用地、信贷等瓶颈,规范畜禽禁养区划定和管理,确保2022
16、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落实“省负总责”,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保障猪肉供给。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模式,强化养殖、防疫、污染治理、流通等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非洲猪瘟防控措施,严格执行疫情排查、报告制度。加强对中小散养户的防疫服务。落实防疫人员和经费保障,在生猪大县实施乡镇动物防疫特聘计划。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做好猪肉保供稳价工作,打击扰乱市场行为,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支持禽类、牛羊、奶业等生产。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年内新增稻渔综合种养80万亩以上,总面积达400万亩。(十八)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
17、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启动实施“158”行动计划,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建设101个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年内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010个以上。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宣传,打造“皖美农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完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办好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会。(十九)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年内新增产值超5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
18、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加强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园区,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达到2.4亿人次。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拓展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培育农村产品上行超千万元的电商经营主体101家以上,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600亿元。全面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切实保护好企业家合法权益。按照国家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加强统计核算。(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共 安徽 省委 安徽省 人民政府 关于 抓好 三农 领域 重点 工作 确保 如期 实现 全面 小康 实施 意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