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数学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上数学教案5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七上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七上数学教案篇1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六年级人教版这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根底上,培育学生分数四则运算力量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力量。分数四则运算力量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根本技能,应当让学生切实把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把握百分数的计算方
2、法,会解决简洁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根本数学力量。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学问和阅历的根底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受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学问的探究与学习,初步熟悉讨论曲线图形的根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进展。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根底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熟悉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学问,教学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
3、简洁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进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本册教材依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学问和生活阅历,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体会探究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力量。决问题中的作用,进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把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拟娴
4、熟地计算简洁的分数乘、除法,会进展简洁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把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洁实际问题。 4.把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究并把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熟悉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洁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拟娴熟地进展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洁实际问题。 8.熟悉扇形统计图,能依据需要选择适宜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受从实际生活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5、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觉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看、分析及推理的力量。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12.养成仔细作业、书写干净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课时安排: 各局部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学时可以依据本班详细状况适当敏捷把握。 1、位置(2课时) 2、分数乘法(12课时) 3、分数除法(13课时) 4
6、、圆(8课时) 5、百分数(15课时) 6、统计(2课时) 7、数学广角(2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单元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单元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挨次。 1、位置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挨次。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局部的同学
7、教师都不熟悉,假如我要请你们当中 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洁又精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假如教师用其次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 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留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其次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根据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答复)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
8、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其次个数据表示行。 假如这两个数据的挨次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精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假如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按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争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争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答复。 (4)学生依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 的位置
9、。(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答复。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转变?点a再向 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转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看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觉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 第一个数据发生转变,上移时行也就是其次个数据发生转变)
10、四、总结 我们今日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把握的状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反思: 其次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娴熟地进展计算。 2、使学生把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把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乘法 (1)分数
11、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根本意义的根底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 数连加算式的讨论,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把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拟娴熟地进展计算。 2、通过观看比拟,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育学生 的抽象概括力量。 3、引导学生探求学问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 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学问的魅力,领会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把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
12、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人教版七上数学教案篇2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学问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拟小数的大小? 3、比拟以下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由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下列问题: 0.009米=( )毫米 0.0
13、9米=( )毫米 0.9米=( )毫米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看,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拟 和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拟 和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看,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14、)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拓展延长】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打算? 移动的位数打算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
15、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推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人教版七上数学教案篇3 1、毫米、分米的熟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学具预备: 1.教师预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2.学生每人预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
16、硬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详细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看 1.操作活动: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组活动: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汇报: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觉? 三、探究新知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拟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拟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假如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日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看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
17、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五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由于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适宜。)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 四、稳固练习 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察 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18、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 3.验证刚刚说的是否正确,并量一量,重点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今日所学的学问加以概括(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拟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拟准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七、作业设计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135厘米 小红身高60毫米 小刀长15米 黑板长18厘米 铅笔长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略) 3.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2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线段 教学后记: 其次课时分米的熟悉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拟长的物体的的长度
19、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熟悉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育学生估测意识和力量。 教学重点: 熟悉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适宜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沟通。 3、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觉量比拟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便利) 人教版七上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
20、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学问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学问回忆与深化回忆: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索并争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
21、并不简单理解,可视学生的争论状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当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当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根据“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局部在引入 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
22、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当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忙。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承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熟悉即可,不必深究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状况的例子, 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削减”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示意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
23、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许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状况进展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状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当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削减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稳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索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索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争论沟通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索沟通: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熟悉数0的,数0的意
24、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殊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良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局部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
25、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当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忙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承受性,所以作为学问的回忆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许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表达了学生自主学习、沟通争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学问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学问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七上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稳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力量,会用除法估算和 口
26、算解决生活中的简洁实际问题。 2能依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胜利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教学重点: 稳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展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特地来进展有关练习,来进一步稳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 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习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学生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
27、法。 其次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观看每列中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发觉;比一比第一、其次列,说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教师帮助,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沟通,假如消失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确定。 其次组:用你喜爱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学生练习后沟通。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学生读题后问:此题你预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空格后,沟通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三、课堂小结 今日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对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