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Ⅰ卷2015届高三预测金卷(语文)及答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全国新课标Ⅰ卷2015届高三预测金卷(语文)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新课标Ⅰ卷2015届高三预测金卷(语文)及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5届高三预测金卷(新课标I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 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
2、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
3、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
4、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
5、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
6、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7、一项是 ( )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
8、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寇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从之。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
9、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
10、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阿鲁出寇延绥 寇:侵犯B听界外驻牧 听:任凭C帝称善,从之 从:听从D玺御却之 却:后退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B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C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D十七年进署/都督
11、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
12、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人,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5分)(2)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卜算子漫兴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注】 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请概括分析。(5分)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3)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_,_”写出了山间的春夏美景,让自己流连忘返。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
14、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失落在水中的秘密【加拿大】洛卡里埃 我上小学以后,父亲变得少言寡语。我陶醉于学习拼写,把它当作新颖的游戏,而父亲对此却几乎一窍不通,我家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有一天,他带我来到一丛枝繁叶茂的灌木前,“你要学会挑选桤木。”父亲说。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根一根的桤木枝条,样子十分虔诚。 “你要挑一根十全十美的,像这根一样。” 我看了看,那根枝条和别的并没有什么两样。 父亲打开折叠小刀,割下那根精心挑选的枝条。他剥掉上面的叶片,露出赤裸的枝丫,那枝丫呈完美的Y字形。
15、“你看,”父亲说,“这枝丫有两条臂,现在你用两手攥住这两臂,用力挤压。” 我按照他的吩咐,握住Y形枝的两杈。 “闭上眼睛,”父亲命令道,“再使点劲挤别睁眼!你觉出什么了吗?” “枝丫在动!”我惊讶地喊道。 桤木枝在我握紧的手指间扭动,宛如一条受惊的小蛇。父亲看出我想扔掉它。 “攥住。别动!” “枝丫在扭动,”我又说一遍,“我听见一种声音,像小河流水!” “睁开眼。”父亲命令。 我猛地一惊,好像在梦中被他唤醒。 “这是怎么回事?”我问父亲。 “这就是说,在我们脚下,有个小小的淡水泉。如果我们挖下去,就能喝到泉水。我刚才是教你怎样找泉水。这是我父亲教我的,你在学校里根本学不到的。再说这本领绝不会没
16、有用:人不写字不算数能过日子,可要是没水就不行。” 很久以后,我才发现父亲在这一带颇有名气,因为人们说他有一种“天生的才能”。他们打井之前总要请教我父亲。他们总是看他闭着眼睛,紧握桤木枝的两杈,在田野里或山岗上四处走动,探测水源。父亲停在什么地方,他们就在那里做上记号,然后向下挖掘,泉水就会从那里喷涌出来。 许多年过去了,我又上过几所学校,到过一些国家,生儿育女,撰文著书,而可怜的父亲此时已长眠于地下,安息在他多次找到过清泉的地方。 一天,有人着手摄制一部记录我的村庄和乡亲的影片。我和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去访问一位农场主,以便留下他伤心的形象:他花费毕生精力为子女准备了一份遗产当地最好的农场,
17、可是子女却不愿意继承。在技师们安放摄影机和扩音器的时候,那位农场主搂住我的肩膀说:“我过去和你父亲很熟呢。你脚下有一眼井。打井之前我请来农业部门的专家。他们调查了一番,还分析了一锹泥土,最后写出报告说我的地里没有水。我有一大家子人,有牲口,有庄稼,我需要水啊。看到那些专家什么都没找到,我就想起你的父亲,于是请他来一趟。他走进地里,割下一根枝条,然后闭上眼睛在四处转了一阵。他忽然停下来,注意听一种我们听不见的声音,然后对我说:你就在这里挖吧,水有的是,足够你饮牲口用,还够淹死那些专家。我们挖下去,找到了水,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净水。” 摄制组已做好准备,他们招呼我就位。 “我要给你看一样东西。”农场
18、主说。他钻进一间一直用来存放杂物的小屋,然后拿着一根树枝走出来,把树枝递给我,说:“我从来不扔东西。我一直保存着你父亲帮我找水时割下的桤木枝。我真不明白,它竟然没有干枯。” 我抚摸着主人出于一种莫名的虔诚而保存下来的树枝,心情十分激动,觉得父亲就站在我身后看着我。我站在父亲发现的泉水之上,紧闭双眼,等待枝丫扭动。我希望耳边能响起潺潺的水声。 桤木枝在我手中纹丝不动,地下的泉水也拒绝歌唱。 在从童年的村庄开始的生活道路上,不知从哪里开始,我忘却了父亲教我的本领。 “不要难过,”农场主说,他肯定是联想起自己的农场和自己的童年,“现在父辈有什么也难传给下一代了。” 随后,他从我手中拿走桤木枝。(1)
19、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写“我”陶醉于现代文明,可父亲对此一窍不通,甚至连写信都不会,暗示“我”和父亲的分歧,为下文作铺垫。 B父亲曾经教给“我”用桤木枝寻找泉水的本领,但“我”当时没有认真领会,以至多年后重返故乡发现自己完全忘了这种本领。C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父亲的生平事迹,歌颂父亲的为人,含蓄地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戕害,呼吁人们尊重传统文化。D桤木枝是父亲寻找泉水的重要道具,它贯穿小说的始终,对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表达情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E农场主最后从“我”手中拿走桤木枝的举动很有深意,既表现他对身怀绝技的民间匠人的
20、尊重,又表现他对所谓专家的蔑视。(2)小说标题“失落在水中的秘密”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试作说明。(6分)(3)父亲对拼写一窍不通,认为“人不写字不算数能过日子”,小说写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用意?(6分)(4)文中的“我”上过几所学校,到过一些国家,撰文著书,却忘记了父亲教“我”利用桤木枝找水的本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作者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序。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向来鼓吹反清革命的
21、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然而对清政府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是派员前往逮捕邹、章二人。 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述,当时他正在整理学社事务,且“志在流血”,所以不肯离去,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原本已从后门逃跑,躲在一英国传教士住所,但听说章太炎被捕下狱,立刻到衙门自首。 后来,这对忘年之交以平民的身份与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法庭当庭对质,痛斥朝廷的腐败。虽然清政府想以“毁谤朝廷”“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们凌迟处死,但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与租界当局的干预下,只得分别判处邹、章二人两年及三年徒刑。审讯结束后,章太炎与邹容被送回牢房,不想沿路观者如堵,章太炎见状
22、,即高声吟道:“风吹枷锁满城香,都市争看员外郎。”回到牢里,他还与邹容互吟诗相赠。不久,邹容因无法适应狱中恶劣的环境而病逝,章太炎则刑满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后,曾聘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章太炎看出袁有称帝野心,拟效方孝孺故事,执丧杖,穿麻衣,痛哭于国门,以哀共和之将亡,为同人所劝阻。然而“章疯子”的名声,由此传开。 章太炎就是这样喜欢特立独行,当听到有人说他是“疯子”和“神经病”时,他非但不以为忤,还赞成对方的说法,自认是神经病,且希望他的同志、朋友,都能带点神经病。他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曾有过一段演讲:“大几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新课 2015 届高三 预测 语文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