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渗透文理融合.docx
《科艺渗透文理融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艺渗透文理融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艺渗透,文理融合 【摘 要】美育是高层次的素养教化,是中学教化的重要组成。校本课程“中国传统工艺与化学”重视发掘中国传统工艺中相关的化学学问与人文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提升审美修养。 【关键词】美育;化学校本课程;科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5-6009(2022)14-0068-02 【作者简介】张静慧,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老师。 辞海对美育的说明是:“美育,亦称审美教化,关于审美与创建的教化。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学教化,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美的
2、观赏力和创建力。”教化家蔡元培特殊强调美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国民主义教化、实利主义教化、公民道德教化、世界观教化和美感教化(即体、智、德、美四育)五项教化方针。他还认为世界观教化“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奏效,因而主见借助美感教化来实现。他说:“美感者,合漂亮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 可见,美育不是一般的学问教化、技术教化,也不是狭义的艺术美育,而是具有广泛的内涵。它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素养教化,也就是精神世界层面上的素养教化。美育不是学校教化的附加与点缀,而应当以潜移默化、熏陶浸润的方式,贯穿于整个学校教化,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与活动中。 化学这门学科与生产与生活联系特殊
3、紧密。在中国的传统工艺中,像印染、陶瓷、烟花、酿酒等,是科学,也是艺术,都与化学有不行分割的关系,这些工艺的应用,本身就是体验美、观赏美、创建美的过程。笔者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国传统工艺与化学”,让学生了解传统工艺中的化学原理,阐述工艺作品的文化内涵,简洁实践某些工艺过程,用科学的看法、人文的眼光去品尝,去感受,在获得学问的同时,也得到美的陶冶,享受创建美的过程。 一、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框架的确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开发课程的第一步。我国目前的一般中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学问与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笔者也基本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在众多与化学亲
4、密相关的传统工艺中,印染与陶瓷具有深厚的人文背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闻名遐迩,而中国的英文名“China”沿用至今,这两种工艺又便于学生动手实践,经多方面考虑,笔者将“中国传统工艺与化学”的主要内容定为印染、陶瓷与酒,分为11个课时教学:中华织绣的前世今生;中国传统印染工艺;了解蜡染;蜡染制作;了解扎染;扎染制作;了解酒文化;了解酿酒流程,做酒酿;陶瓷、硅酸盐工业;图腾与韵致;了解陶艺。 如“民间印染工艺”部分的“扎染制作”课时的教学内容: 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蜡染的制作工艺流程;2.探讨每一步的原理;3.观看图片与实物,观赏蜡染作品。 教学目标设计为:1.了解有关化学学问的应用,从化学的视角了
5、解工艺;2.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体会科学与艺术的融合;3.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了解传统工艺的化学学问,提升美的科学内涵 美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俗话说,“外行看喧闹,内行看门道”,传统工艺中的某些处理方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摸索得到的才智的结晶,对当时的人们,或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带领学生对此进行科学的解读,是很有意思的。 例如,在学习我国古代染料的分类时,说到植物染料,笔者引用红楼梦第62回的一段情节:香菱和小丫头斗草,将新裙子在泥水中沾脏了。宝玉道:“怎么就拖在泥里了?惋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 笔者和学生探讨:为什么石榴红绫“不经染”?因为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渗透 文理 融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