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研究院”:有趣背后的恶魔|观察_.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相研究院”:有趣背后的恶魔|观察_.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面相研究院”:有趣背后的恶魔观察_面相研究院是一款人工智能看相小程序,号称结合了传统算术和现代算法,由资深相学大师和人工智能工程师开发,AI学习测算,用现代方式还原古代面相学。然而看相要求的录入面部信息、开放个人微信公开信息的权限等操作都有着信息泄露的可能。有趣的结果背后也许就是危险。近来,一款叫做面相研究院的网络测试存在感非常之高。点开一条不相关的微博,常常可以看到有人评论心酸,你们多少分,配上一张带有二维码的看相报告。面相研究院号称结合了传统算术和现代算法,由资深相学大师和人工智能工程师开发,AI学习测算,用现代方式还原古代面相学。微信扫描看相报告上的二维码后,弹出的是一个网页,要求微信
2、登录并申请获得个人微信公开信息的权限。在点击免费获取面相报告后出现了对照片的要求:正面、面部完整呈现、无刘海遮挡、五官清晰、不戴眼镜。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要满足,但他们声称满足这些要求测试结果更准确。在上传了一名女演员的公开照片后,面相研究院特别确认了头部姿势、左眼状态和右眼状态。点击确认提交后,又出现了红色的感叹号要求上传者确认照片为本人。再次确认是本人照片后,又弹出页面要求上传者输入姓名领取报告,每个账号只能获取一份免费报告。获取报告后,还可以花钱解锁鼻相解读事业运程报告情感运程报告。抛开面相测试结果是否准确不谈,该测试存在很大的个人信息泄露隐患。它要求上传的照片可以读取足够的面部信息,且和微
3、信账号代表的个人身份绑定。在Face ID等面部识别技术应用如此普遍的今天,如果这些面部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后果不堪设想。面相研究院还打算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业务,他们的人工智能看手相服务正在内测中,同样打着传统手相术和掌纹提取技术结合的旗号。然而,掌纹提取是否会收集指纹信息呢?先提取面部信息,再提取掌纹信息,是巧合还是处心积虑,在缺乏更深入的调查前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应对此类测试提高警惕。此类有窃取个人信息嫌疑的网络测试并不鲜见。甚至一些在微博上发布大量广告的测测你的雅思实力的小测试,测试后也必须填写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才能查看结果。虽说测试方特意标注了保护隐私不外泄,却有用户表示在被获取了手机号码
4、后接到了营销电话。温州都市报曾报道,这种心理测试游戏会在后台盗取手机号码,再与用户输入的名字匹配,从而盗取用户的姓名和手机号码信息。如果在此之后用户再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宝等工具那就很危险了。网络安全人士指出,玩这样的游戏,无异于主动上传个人隐私,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让用户主动上传姓名、性别、生辰八字、手机号码甚至银行卡号等信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拼凑成大而全的数据。除了有被盗取信息的风险外,有的游戏或测试网站还会偷偷向用户手机植入木马程序,使得用户手机中的支付宝和手机银行安全性降低,账户被盗风险升高。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这方面我国立法还不够完善,虽然有些原
5、则性规定,但缺少强制要求,也缺少对违规者的惩罚措施。2022年1月,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获批发布。规范由33位拥有政策制定、技术标准、企业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起草,历经两年多博弈,针对个人信息面临的安全问题,规范个人信息控制者在收集、保存、使用、共享、转让、公开披露等信息处理环节中的相关行为,旨在遏制个人信息非法收集、滥用、泄漏等乱象,最大程度地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填补了国内个人信息保护在实践标准上的空白。然而这只是一部推荐性的国家标准,不具有强制力。微信等社交平台在监管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2022年微信公众平台曾发布一则公告称,即日起,一旦发现微信公众账号有发布
6、抽签类测试等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发布新年签、大学测试、星座测试等信息,微信公众平台将视情节对违规公众号进行删除关注用户并封号的处理。微信公布的小程序整体审核规则的第3.2.4条也规定:小程序的页面内容中,不能存在测试类内容;示例:算命,抽签,星座运势等。柏拉图app公众号就是这项规定的一个著名的以身试法者。2022年这个公众号靠着输入姓名和生日的性格标签测试,一夜刷爆朋友圈。从2022年7月14日起,这个公众号在短短两天之内获得几一百零一万粉丝,阅读量迅速突破十万,底部评论将近5万条。但是由于违反了审核规则中禁止签类测试的要求和诱导分享,被微信限制功能,无法再被关注。然而监管也有漏洞,正如上
7、文提到的,面相研究院依托网页而不是公众号或小程序,或许就是为了规避微信的监管。这些网络测试究竟为什么吸引人呢?为什么有些人明知结果不可信却还是参与了这些测试呢?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徐紫薇老师解释,每个人都有探索和了解自我的愿望,小测试和小测评是以一种简单有趣的方式,通过回答问题,来形成对于自己某一方面特质的基本划分和描述。这反映了大家探索并了解自我的愿望,也满足了一部分自恋的需求,就像人们通过照镜子来了解自己的外貌,人们也希望通过一些方式来镜映出自己的内在。如果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自己的小优点并发布在社交网络里向他人展示,也能获得满足感。对于自我的把握和了解越清晰,就越能接纳
8、自己,其心理状态也更稳定。除了娱乐目的,人们参与这些测试也出于社交动机。徐紫薇说: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很多人对参与到大家都感兴趣的一件事,比对这件事本身更有兴趣,就像大家追逐潮流一样。每个人都有归属一个群体的需要。所以想要了解并参与同龄人和好友在关注和谈论的事物,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需求。 当某个测试在社交媒体主页刷屏时,个人哪怕对测试游戏本身不感兴趣,也可能会为了合群而参与测试。测试游戏参与者青果儿表示,将测试结果分享到朋友圈可以激起其他人的好奇心进而拉近彼此的关系,而且其部分和自我认识相符的结果也可以让他人更了解自己。谈到网络测试游戏可能带来的信息泄露问题,曾多次参与网络小测试的灰坤
9、表示对于要求提供姓名性别的不会太在意,要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的就不会参与。很多人虽然有防范信息泄露的意识,但警惕心仍不够强。姓名生日等信息看似寻常,但是被不法分子掌握也会带来风险。虽然网络测试游戏的确有风险,但没有必要全盘否定网络测试。提高警惕心,养成对个人信息高度敏感的习惯,是每个人在参与网络测试时应该注意的。人民网发布的关于人们对哪些个人信息最敏感?的调查(2022)显示,受访者最敏感的个人信息是身份证号、手机号和银行卡号,而对出生日期、微信号、邮箱、性别、出行记录等信息较不在意。在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变得更重要也更艰难。个人在参与网络测试游戏时心怀警惕、对任何获取个人信息的要求都高度敏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同时,要尽量在正规网站和平台上进行测试,以防木马植入。期待未来国家和平台进一步健全监管体制,带来更安全的网络环境。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