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肌病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医学课件.ppt
《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肌病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医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肌病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医学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肌病及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肌病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具有萘酯环骨架结构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降血脂及心血管保护作用,自1987年洛伐他汀应用于临床始,他汀类药物迅速成为临床上的首选降血脂药,至今仍是使用最广泛的治疗和预防高血脂的药物。他汀类作用他汀类作用l调节血脂调节血脂l抗炎作用抗炎作用l斑块稳定斑块稳定l改善内皮功能改善内皮功能l抗氧化作用抗氧化作用l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胰岛素敏感性l降低血小板凝聚降低血小板凝聚l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血液动力学虽然他汀类药物对心脏病及高血脂患者有良好的疗效,但在2
2、0多年的临床应用中,他汀类药物也表现出多种毒副作用,其肌毒性尤其突出。本文对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病及其致病机制进行了综述,希望引起人们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重视,更加审慎地用药。他汀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他汀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他汀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包括肝毒性、肌毒性及神经毒性等,其发生率分别为1%3%、1.5%3%、0.045%。在他汀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肌毒性在临床上表现得尤为严重。自2001年德国拜耳制药公司因拜斯亭(西立伐他汀,cerivastatin)致横纹肌溶解症等不良反应,停止销售且收回拜斯亭起,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汀类药物所致肌病包括:他汀类药物所致肌病包括:肌痛(M
3、yalgias):肌组织疼痛或者无力,但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无明显升高;肌炎(Myositis):肌组织有疼痛症状,并且肌酸激酶(CK)水平明显上升;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肌组织有明显疼痛症状,肌酸激酶(CK)水平大幅上升(往往高于正常值10倍以上),并且可能伴有肌肉组织内其他酶类含量水平的升高。皮肌炎与肌炎皮肌炎与肌炎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目前认为属于自身免疫病范畴。DM表现为皮肤和肌肉的弥漫性炎症,皮肤出现红斑、水肿,肌肉表现为无力、疼痛及肿胀,可伴有关节痛和肺、心
4、肌等多脏器损害;PM无皮肤损害。他汀类药物导致肌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导致肌病的可能作用机制2.1 2.1 影响辅酶影响辅酶Q10Q10及线粒体功能及线粒体功能辅酶Q10在细胞呼吸链中起转移质子及传递电子的作用,结合于线粒体内膜上,是细胞能量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服用较高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会抑制线粒体中辅酶Q10的合成,损害线粒体的功能,由此便产生了各种肌病。目前多数学者支持辅酶Q10在他汀类药物致肌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2.2 2.2 影响细胞膜影响细胞膜Nishimoto研究了多种他汀类药物对横纹肌瘤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作用,发现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阻断了胆固醇的合成,导致细胞膜胆固
5、醇与磷脂比例下降,细胞膜性质发生改变,特别是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从而影响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进而影响细胞的极化和复极化,骨骼肌细胞发生损害。2.3 2.3 影响酶的异戊烯化和糖基化影响酶的异戊烯化和糖基化Mullen等采用肝癌细胞HepG2和C2C12肌细胞进行体外试验,发现辛伐他汀并不引起这两种细胞株的总胆固醇和辅酶Q10水平的明显变化,但显著影响C2C12肌细胞内蛋白的异戊烯化和N-糖基化,尤其是蛋白的N-糖基化大大降低。故Mullen等认为,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主要原因不是改变总胆固醇和辅酶Q10的水平,而是影响肌细胞内蛋白的修饰,如蛋白的异戊烯化和N-糖基化。2.4 2.4 影响离子通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类药物 导致 及其 致病 机制 研究进展 医学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