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智慧。首先,“天人合一”的生态认知。我国关于
2、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易经强调:“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J继而庄子提出:“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管仲提出“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可见,中国古代先贤已经认识到自然 界是万物之根本,强调尊重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古代先贤已经察觉到人 与万物处于平等地位,要具有仁爱之心。北宋张载在西铭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在张载看来,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物都有公平发展的权利。该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儒 家“仁民爱物”的思想,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和价值追求。其次,我国古 代的“虞衡制度”在法律层面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周礼天官太宰 中记载,“
3、以九职任万民,三曰虞衡。虞衡是古代管理山川林泽的官员,负责保护管理各 种山水林木资源,对破坏生态行为予以约束。由此可见,早在商周时期古人便利用制度和法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 和谐,不夺农时,不灭民功,为后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经验,至今值得 借鉴。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 成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摘编自张松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与纾解路径)材料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J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人与自然 的关系绝不是费尔巴哈机械的镜式反映,而是有机的共生共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
4、重要物质条件,破坏生态环境就等于毁弃人类的存在根基与未来发展之路,不但 不能维持人类正常发展的需要,而且连生存基本条件也会丧失殆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跟随我一起走过黄泥坂,听到我如何度过美好夜晚的叹息, 客人和妻子先后解决了无菜肴和酒的问题。B.后赤壁赋写苏轼幡然醒悟鹤为道士所化,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苏轼藉此传达出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C.与赤壁赋仅舟游不一样,后赤壁赋一文在游览时还写了舍舟登山,游山后复舟 游,行踪曲折复杂,景色也因之繁富多变。D.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记游,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后赤壁赋
5、则主 要是谈玄说理,抒发了苏轼的达观感受。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4 .两篇赤壁赋均写到“游于赤壁之下”,比较在景物选取上有何异同?【答案】10.B 11. C 12. D13. (1)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2)浩浩淼淼好像凌空驾风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脱离人世,升 入仙境。14. (1)相同点:都写到“山” “月” “水”等典型景物。(2)不同点:赤壁赋描绘 的是秋景,明朗清丽;后赤壁赋描绘的是初冬之景,寥落峭
6、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妒 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今者薄暮”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开,排除AC;“举网”的结果是“得鱼”,二者关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C;“状如松江之妒”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D。故选Bo【11题详解】木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A.正确。B.正确。“投诸渤海之尾”句意:投放到渤海边上。C. “文中指后者”错,“俯冯夷之幽宫”意思是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可见文中指前者。D.正确。故选C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7、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后赤壁赋则主要是谈玄说理”错,应该为赤壁 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赤壁赋则以叙事写景为主。故选D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反”,同“返。返回;“听。听凭、任凭;“焉”,兼词,于彼。(2) “冯”,同“凭力乘;“御”,驾;“羽化而登仙”,升入仙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写景的句 子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相同点:都写到
8、“山” “月” “水”等典型景物。不同点:赤壁赋写的是农历七月十六的景色,描绘的是秋景,清风吹拂,水面波澜不 起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景色明朗清丽。后赤壁赋描绘的是农历十月十五日初冬之景,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 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景色寥落峭拔。参考译文:后赤壁赋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 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
9、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 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 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 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妒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 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 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 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 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 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
10、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 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 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 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 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 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 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我问他的姓名, 他低头不回答。“噢
11、!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 人,不是你吗? ”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 方。赤壁赋(节选)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 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 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 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 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2、琵琶行戴复古潺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白乐天,白乐天一一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注释】政:同“正”,正好。柴桑:晋陶渊明故里在柴桑,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似“潺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都是渲染悲凉氛围为下文做铺垫 的。B.三四两句先概述了当年白居易举杯饮酒送友的事情,诗人顺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C. “白乐天,白乐天”这种呼告语气,含着对白乐天关
13、切之意和将要发出的劝慰之情。D. “潺阳”既是陶潜的故土,又是当年白氏被贬之地,将两诗人联系起来写富有意蕴。16 .戴复古对琵琶行中诗人当年送客时做法不满,他认为应该怎么做?请你结合诗句 进行概括。【答案】15. A 16.大丈夫送客时不应该儿女情长,干预琵琶女的事。要有高境界、 大胸怀,继续多为达者说话。不能忍受贬谪之苦,可以学习陶潜,回乡过赏菊饮酒的日子。【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 “都是渲染悲凉氛围为下文做铺垫”错,本诗歌以潺阳江头景物开篇,目的是把读者带 入白居易琵琶行,下文接着对琵琶行进行评价,这里并不是为下文铺垫渲染气氛。 故选Ao【16题详解】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是说当年白居易举杯饮酒送友,大丈夫不应该儿女 情长;“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是说琵琶女的事是自己的事,白居易不该干 预。“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他认为白居易是一个通达的人,应该继续多为达 者说话,不应该如此放不下自己的贬谪遭际。“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既然忍受不了,可就近隐居;“不寻黄菊伴渊明,忍 泣青衫对商妇? ”向陶渊明学习,回乡过赏菊饮酒的日子,而不应该对着一个商妇流眼 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煜在虞美人中,通过
15、“ ,”两句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奈之 情。(2)登泰山记中,“, ,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 耀下,红白交错,宛若鞠躬致敬。(3)自然界猿猴的啼叫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 或 “【答案】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绛皓驳色 .而皆若 偻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砌” “绛皓”“偻”“鹃”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
16、重要源泉。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学 者为之、钻研一生的一个研究领域,更是一项事关展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 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 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而 的。对古籍事业而言,首先要在做好整理、保护等工作的基础上,让古老文字走出纸张, 让泛黄文献焕发新颜,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近年来,一大批结合当下审美习惯、表达形 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助推更多文化典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 诗词大会等,生动活泼、有益有趣,赢得广泛好评。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古籍记 载为依据,复原传统服饰、再现古书中的餐饮、利用古籍中的字体打造艺术字。这些
17、创 意,为古籍的活化利用探索出更多新途径。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仅仅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 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开发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当今时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 ZZ/,ZNZWSZZW/ZZ/ZZVZSZWZZWyZSZKZWWXZZZXZW/需要进行更充分的阐释转化。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采取人民群众 的呈现方式,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产生活,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人 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
18、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除了排比以外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 果。【答案】18.皓首穷经、薪火相传、喜闻乐见19 .语义重复,删掉“仅仅”或“只”。搭配不当。“开发”改为“发掘”;或改为“挖 掘二20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文字、文献、文化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 保护古籍应该超越黄纸黑字,真正融入社会现实。【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指学者一生钻研古籍,可用“皓首穷经”。皓首穷经:指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 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第二处,语境指一代代人对古籍研究的传承,可用“薪火相传”。薪火相传
19、:比喻学问和技 艺代代相传。第三处,语境指这种呈现方式是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可用“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 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 语义重复,“仅仅只”中,“仅仅”与“只”都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删掉“仅仅”或“只二是搭配不当,“开发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开发”与“哲学思想和人文精 神”动宾不搭配,把“开发”改为“发掘”或“挖掘”。【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能力。“走出纸张”“焕发新颜”“活在当下”运用拟人修辞,把没有生命力的文字、文献和传统 文化人格化,以人的情态和动作赋予它们生命力,让“古老”
20、“泛黄” “传统”的东西真正 活起来,融入现实生活。(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例如,近期就有媒体曝光,有人恶意侵入正在直播的网课实施所谓“网课爆破”,这种行为 ,更给人带来实际的心理创伤。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 等突出问题的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此类 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21 .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最后一处引号的用
21、法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 ”7L oB.这天,“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 株。C.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 利。”D.他为过去而感到惭愧,决心改过自新,于是,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勤” 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 B22.一些新型网络暴力出现了不仅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
22、号的能力。最后一处引文“清朗”,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A. “大师”“发扬国光”表反语或讽刺。B. “泥腿子专家”表示特定称谓。C.“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是标语的内容,表示引用。D.大大的“勤”字,引号表示强调突出。故选Bo【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处根据前文“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后文“近期就有媒体曝光,有人恶意侵 入正在直播的网课实施所谓网课爆破说明出现了网络暴力现象。故可填“一些新型 网络暴力出现了”。处根据语境“这种行为 ,更给人带来实际的心理创伤”,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再 联系第一段内容,故可填“不仅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处根据后文“但运用网络空间的
23、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说 明陈述对象是网络空间,而内容应与“现实”相反。故可填“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党的二十大代表中有两个熟悉的身影:14年前,背着疯残的母亲上学的刘秀祥;1991 年,手握一支破旧的铅笔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他们现在分别成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和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当我们抱怨命运不济 时,那些拿着比我们更糟糕的人生剧本的人,却一直在低头赶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山东省 济宁市 高一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