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八颗行星【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第一课已对太阳系有了初步介绍,这一节课中进 一步对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一些探究。聚焦部分通过两个提问,考察上节课的内容和指出本课研 究的方向。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 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也比较大。二是给八颗行星排序。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 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 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三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 内容。研讨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
2、处理数据是一个难 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第二个问题的 研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学生能够体会到根据数据来 建模的客观性。拓展部分,教材通过木星及其卫星的观察将观察活动延伸到课外,同时让学生意 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学情分析】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系中的主要组成天体。但对于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分 布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局限于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不知道真实的太阳系与此相差甚远。本节 课通过数据建模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和客观性。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真力
3、。【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科学思维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探究实践在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认识到建立模型的重要性。态度责任在了解八大行星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继续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模型。难点建模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组数据的处理。【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 一米长的软皮尺学生L 一米长的软皮尺2.签字笔3.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课件出示太阳系示意图,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颗行星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行星 教案 2023 新课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