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期末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 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 .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 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 .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 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张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多达60余件的青铜组合餐具,考古专家确定这套青铜餐具的主人是战 国末期的“士”。作
2、为分封制最低一级的贵族却可以拥有如此精巧的青铜餐具,这反映了战国 末期A.阶级分化日趋严重B.血缘纽带关系弱化C.礼乐文化荡然无存D.等级秩序走向瓦解2,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有相当部分都与庄园有关,包括农耕图、园圃图,采桑图,溷麻图、 谷仓图,酿造图.果树图,网渔图,牧马图、牧羊图,牧牛图等。这反映出汉代庄园A.生产自给自足B.组织管理严密C.重视畜牧经济D.实行割据自治3.据唐会要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而岭南地区 却不受此敕令的限制,并形成了独特的墟市经济。据此可知当时A.南方经济发展B.经济政策灵活C.抑商政策松动D.商业市镇兴起4.图1为明朝前中
3、期朝贡次数统计表。图中数据急剧下降主要是由于例如:在两国关系中能否实现“以经稳政”主要取决于两国间的实力对比与矛盾冲突。当两国间的实力对比不存在矛盾冲突或矛盾可控时,彼此间紧密的经贸联系的确可以起到稳 定双边政治关系的效果;而伴随两国实力对比的严重失衡和矛盾激化,经贸关系不仅很难稳 定双边政治关系,甚至可能成为双方互相打压的手段。(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济南市高三历史线上检测试题解析高三历史命题团队一、选择题1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解释素养,以及对西周礼乐制度的理解。礼乐制度是 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体制保障,而西周宗法分封制度具有森严的等级秩序,这反映在各级
4、贵 族在生活、行为上也有着同样严苛的规范。在正常的礼乐规范中“士”本来并不具备享有如 此精美的组合餐具,题干中的反常现象显然是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正常等级秩序瓦解的突出 体现。B项是导致D项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D项的下一层史实,在思维逻辑上与 题干情境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题干情境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下贵族间原有等级秩序的颠覆,并 不涉及阶级分化问题,A项错误。故选Do2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解释素养,以及对西汉庄园经济的理解。有题干中 农耕图、采桑图、网渔图等信息可见西汉庄园经济门类齐全,可实现自给自足;但题干信息 并未指向庄园经济的生产组织和政治地位取向,C项并非是对题干信息
5、的全面理解。故选Ao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指导下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解释素养,以及对唐 代商业发展的掌握。唐代政府对商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控制整体上仍然较严,县城以下 一般禁止设市贸易,但针对岭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实际,这一政策在当地得到了灵活的执 行,这是唐代商业政策在不同区域因俗而治的突出体现,这与唐代整体上对商业贸易的控制 政策并不矛盾。题干中的墟市是指岭南地区出现的中小集市,还不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商业市 镇;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唐代中叶之后。故选Bo4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郑和下西洋历史影响的把握。由于明朝的航海活动与对外扩张带有 “厚往薄来”的显著特征,给明朝政府带
6、来严重的财政负担,永乐朝后明廷停止了对外远航, 由此所推动的中外朝贡规模也迅速下降。这种变化是明朝对外政策所致,与国内商业发展无 紧密的逻辑关联;而C、D是近代以后中国面临的情况。故选Bo5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清代经济发展的把握。踹匠与布商即明清时期广泛出现的雇主与顾工 间的新劳动关系,踹匠会馆、布商呈告本质上则反映了雇主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突出矛盾。 B、D项未触及材料主旨。故选Co6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解释素养,以及对近代开埠的历史影响的理解。题 干中“野蛮可化为文明” “文明可变为野蛮”的现象指代上海社会在礼俗文化等方面呈现的 先进落后、新旧并存的社会现象,其根源原因在
7、于上海等早期开埠城市,文化礼俗各层面受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渐次变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新旧并存的现象。B项是当时的客观现 象,但与题干现象间无直接逻辑关系;C、D项错误。故选Ao7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史观相关观念的认识,以及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近代化变迁进 程的深刻理解。题干概述了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留学归国后,面对社会现实而 逐步呈现先旧后新的心路历程。拜师传统经学大师并“欲博一第”的行为说明严复归国后最 初的选择仍是国内知识分子传统的科考、功名之路;后来转而选择考生普遍熟悉的翻译西书、 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思想救国之路,但依然要“用投士大夫所好的文字”,考生根据这位著 名启蒙
8、思想家人生历程中的这些反常现象即可合理推断出传统思想文化和科考功名体制、心 理在当时仍有深远影响,严重阻碍新思想的传播与社会进步的客观史实,故选C。A、B符 合史实,但都是对严复后一阶段努力的理解,未对严复的努力进行全面认识;严复的思想后来 已超出“中体”的范畴,故D项错误。8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一定时空观念下对漫画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素养。虽然两幅漫画是 丰的个人作品,但毕竟它是丰基于对当时落后观念、体制、经济等社会现实的观察而作的, 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品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1932年,历经新军 阀混战,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之初,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均亟待建
9、设革新。 左侧漫画形象是教师在为学生注射各门学科的“疫苗”,以求免除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出现问 题;右侧漫画形象是一位母亲在像吹气球一样把自己的孩子吹得高大强壮。两幅漫画是以讽 喻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教育体制,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美好期许。 A、B项只是对“母亲的梦”漫画现象的社会根源的反映,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C项与 漫画现象无直接关联。故选Do9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与一定时空观念下对相关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素养。题中高 校专业门类设置表的显著特点是突出了对理工科的重视,这恰是对自1953年始,新中国在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有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
10、工业化,迫切需要通 过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工业化建设急需的理工类人才。C、D项未能深入认识高校专业 调整的社会经济根源,A项不符合当时国家优先发展工业的实际。故选Bo10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特定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认识的素养。利改税是 我国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之一,在1983年这一举措还仅仅涉及计划经济体制 内分配制度的改革,未触及所有制,也未到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程度,因此B、C、D项错 误,故选Ao11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素养。15世纪后期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开始 对外殖民扩张,而奥斯曼帝国是当时不多的能对西欧的对外殖民扩张形成有力挑战的势力。
11、 当时西欧各国与奥斯曼帝国均为封建君主制,A项错误;而西欧对奥斯曼帝国的矛盾与文 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无直接的逻辑关联。故选Co12 .本题其实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文本信息进行概括与理解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包含前后两 个观点,它们其实是层进关系。前一句“新的伦理,虽然却虽然却”概言 之就是新教开创了有节制地追求享乐与财富的新伦理;后一句“你僧侣”则是强调新教 虽然把信徒从教会苦行禁欲、禁锢人性的旧戒律下解放出来,却也把有节制地追求享乐与财 富的主张变成对信徒产生深远持久影响的新戒律,后一句其实是强调新教的新伦理具有重要 的历史意义。因此,本题其实就是考查考生基于“新教提倡有节制地追求财富与享乐的主 张
12、对其信徒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这一史论来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如此则D项一 定是其应有之义。B、C两项错误;题干信息是强调新伦理的对信徒持久深远的积极影响,而 非强化信徒的顺从意识,A项偏离材料本意。本题的主要问题是考生可能误将“你僧侣” 理解为对宗教改革的否定与批判。13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的 素养。题干强调的是工厂学徒和童工在19世纪以来逐渐受到重视,这反映的是这一时期迅 速推进的工业革命的需要。英国的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所谓其民主制度的完善 起于18世纪后期,而这与国家重视学徒、童工教育的进程并不一致,说明了前者并非后
13、者 的主要诱因,B项错误;C项对国家重视学徒、童工教育有正向影响,但非直接和主要的 因果关系。故选Ao14 .题干主要反映了英国国家治理理念与手段逐步从聚焦贫困群体向面向社会大众、从强力 管制向服务保障转变,故选Co15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和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理解把握。 题干中法国、日本、英国等西方部分国家对华关系的提升或改善反映了这些国家基于中国国 际地位的提高和本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不同程度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也在不同程度上挑战 了美国的对华孤立政策,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萌生的体现。 中法建交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但在改革开
14、放前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未迎来显著 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提升,A项错误;美日欧格局的演变是后期欧盟壮大和日本崛起的产物,D项错误。故选Bo 二、材料题16 . (15 分)本题在命题思路上是想设计一道与2021年山东省等级考真题第16题相类似的“姊妹 题”。题目采用我省等级考试题主流的“主题式”命题形式,引导考生初步探讨我国古代史 上历代都城逐渐东移这一问题,这也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 都曾有过深入的研究与著述。而且聚焦到隋唐两朝,做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王朝均不约而同在 定都长安的同时,又在洛阳营建东都,且在特定历史时期东都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长安,这在 历史上是一个非常
15、有趣的现象,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但与我省2021年等级考第 16题聚焦对北宋定都汴京利弊因素的探讨不同,本题截取了我国古代王朝都城东移的第一 个关键阶段:从长安逐渐转向洛阳,并选取隋朝作为典型时空背景,以“隋朝为何营建东都” 为主题设置学术情境,算是2021年我省等级考试题第16题的“前传”,以此引导学生深 入思考伴随汉代以来关中地区的开发、封建统治集团的膨胀,尤其是汉末魏晋以来国家的分裂 战乱、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社会历史的变迁,隋唐王朝在帝都的抉择上有着怎样的的历史 经验与教训可以因循借鉴,又面临着哪些全新的政治和经济形势需重新考量;并在此基础上 较好地实现了对考生整体把握汉唐间社
16、会历史的变迁,利用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 证与全面的思维等唯物史观的具体观点、方法,并能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深入思考不同王朝都 城选址的不同因素。由此可以说,本题在综合考查难度上虽然不大,命题技术和考查方式上 也比较朴实明了,但从对考生素养水平的考查上来看,还是一道比较好的对我省等级考真题 的致敬之作。本题提供了两则史料,要求学生分别从营建东都洛阳在政治、经济上的现实需要、历史 基础,以及继续定都长安的历史局限与困境这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考生作答的过程中,只需 基于以上两个角度,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准确的提炼概括,并整合所学主干知识等相关 史实进行清晰的论述即可。本题在设问上虽仍采用整体设问
17、形式,但问题要求准确、直接, 作答的整体难度不大,同时本题分值较高,也是为了尽量提高考生的得分,命题者的考量细 致而友好。考生作答的关键是要能从长安的历史局限与在洛阳营建东都的现实需要两个角度 进行全面论述,同时对材料关键信息能够全面概括,对所学相关知识能够进行准确的调用,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清晰的历史叙述与逻辑论证。17 . (14 分)历史的发展波澜壮阔、纷繁复杂,而典型人物、事件或历史现象往往成为反映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时代缩影。本题就是以对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一篇清朝官员撰写的“出国游历 指南”这一典型文本进行评析这一问题为主题,设置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情境,着力考查 考生灵活调用洋务
18、运动的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所学主干知识,清晰阐述对材料所给节略 的突出特点进行合理理解、分析与评价的素养与能力,同时综合考查了考生基于对洋务运动 与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历程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探究与解决真实历史 文本与历史问题的能力水平。2022年山东省历史等级考试题第17题“李超的新生即 是此类试题的代表之作。本题的整体作答难度中性。设问形式为整体设问,考生在作答中需要对整体设问进行分 拆,从概括节略突出特点、分析节略产生的时代背景、阐述节略认识或评价三 个角度依次作答即可。从概括节略:突出特点角度,考生据表格信息应能扼要概括出其内容涉及地理、军事 等多个方面,但突出军事层面
19、两个突出特点;从分析节略产生的时代背景角度,考生应 能综合当时的民族危机深重、洋务运动推行等时代特征,以及清廷借洋务运动追求富强、维 护统治的目的和派员出洋考察是其重要举措等层面进行阐述;从阐述节略认识或评价角 度,考生应能认识到节略是当时清廷向西方学习和洋务运动的反映,并能从正反两方面 对其进行辩证、全面的评价。18 . (14 分)显然,本题无论从命题技术、考查方式与考查知识范围各层面来看,都是对我省2022年等级考试题第18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的高仿与致敬之作。命制的初衷在于, 考虑到去年的等级考中此题作为一道新题型试题给考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包括:对一幅 原汁原味、几乎未加任
20、何解释性文字的历史图片如何进行“赏析”?在历史短文的书写中怎 么做才能实现信息完整和逻辑清晰的论述?也即这类试题能否按照对解释和评价类试题一 样,按照“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一般范式作答呢?这些困惑直至现在在我们师生中 也未必得到完全透彻的解析与有效的应对。故此,我们尝试尽可能地还原了这一经典的考查 情境,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对此类试题的有效应对。本题通过一幅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建设中产生了广泛重要影响的代表性的绘画作品, 创设了一个兼具综合性、应用性和生活性的考查情境,通过撰写一则赏析历史图画的短文这 种形式,综合考查了考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唯物史观的观点、方法,在新
21、中国成立 初期的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当时新中国在恢复经济发展、巩固人民政权、发展文化教育等各 个层面历史发展的重大史实和阶段特征的理解与把握。题中宣传画作于1950年,并于1952年获文化部一等奖,结合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等相关观点,尤其是这种写实类的画作作为呈现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艺术作品,其 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所包含的各类场景、构成要素等图片信息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 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客观历史状况的投射与反映。由此,考生首先需要对所给 图片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从政治、经济、文教等不同维度分类归纳汇总图片中显性的关键 信息:如1950年、1952年等时空信息;稻谷、
22、粮垛、戴头巾草帽的农民和各类生产工具 等经济层面的构图信息;书包上大红五角星、保卫和平签字、妇女签字、远方的白鸽等政治类 寓意类构图信息;还有背书报的孩童、妇女签字等寓意类的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考生需 要进一步联系1950-1952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侧面的历史 发展的重大史实,分别对上述各层面的历史信息进行相对应的阐释说明,也就是将图片信息 与历史史实或现象建立起准确、对应的逻辑关联。由此可见,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对历史图片 中各种纷繁复杂的构图要素进行分类概括整理,并联系相对应时代背景与历史史实进行针对 性的阐释说明。所以,此类试题的作答就突破了解释、评述类试题“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山东省 济南市 上学 期末 历史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