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全文).docx
《2023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全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全文)流行病学颈动脉末端动脉瘤比较罕见,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5%,破裂后临床表现 并不总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表现为额叶脑实质内血肿,且血肿多位于 经典的高血压丘脑出血前下方。通常,这一类出血伴发单侧颈动脉动脉瘤 的概率较高。解剖颈内动脉自前床突内侧、视神经下方进入硬膜,在蛛网膜下腔内向后、上 和外侧走行1.52cm,在视交叉外侧、前穿质下方的侧裂内距离中线大 约2cm的位置分叉。分叉较高者向侧方延伸至侧裂,而低分叉者终止于 颈动脉池后方。颈内动脉分叉前的脉络膜段或终末段发出穿支血管,平均4支,进入前穿 质、视束和钩回。来自大脑中动脉(MCA )的穿支血管分为3组,与
2、颈动 脉末端相关的是内侧组,称为豆纹动脉。豆纹动脉并不总是起源于近端 MCA ( M1 )的后上方,数量为15支不等,发出后向上方走行进入前 穿质(Rboton , 2002 此外,平均会有8支穿支血管起源于大脑前动 脉近端(A1 ),分别终止于前穿质、视交叉、下丘脑、视束、视神经、外 侧裂等。PED治疗颈动脉终末动脉瘤,但似乎并不是最常用的技术。术中并发症严重术中并发症包括动脉夹层、弹簧圈移位、弹簧圈解旋和动脉瘤破裂等, 其中大多数可以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罕见的情况下需要开放手术干预。 根据严重程度和位置不同,动脉夹层可以通过抗凝血药物或支架植入治疗。 弹簧圈移位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处理:使用抗
3、凝血药物;机械回收,包 括围套器或支架回收;利用支架将弹簧圈固定于血管壁上;如果发生 大血管闭塞或血管内治疗无效,需即刻开放手术治疗。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时中和抗凝非常重要,如果只有弹簧圈 丝穿破动脉瘤,建议继续填塞直至动脉瘤致密栓塞。如果微导管穿破动脉 瘤壁,需部分推出弹簧圈同时小心将微管拉回至动脉瘤腔内,用弹簧圈栓 塞剩余部分。我们的经验是在全身麻醉下,动脉瘤破裂时患者会有生命体 征或IONM变化,此时应开放脑室外引流,如果术前未行外引流则需在 动脉瘤安全栓塞后紧急实施。新型治疗模式近年,血管内治疗器械不断发展,其中一些新型器械专为分叉部动脉瘤设 计。简形血管重塑系统(Medtr
4、onic , Mimneapolis , MN )是一种自膨 式支架,中心外凸,有利于瘤颈覆盖,适用于分叉部动脉瘤。已经有该支 架用于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早期经验报道,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低。 PulseRider是另一种新型的可回收自膨式银钛合金支架,可在动脉瘤颈处 架桥,同样适用于分叉部动脉瘤。Gory等报告了 19例初步经验,其中2 例为颈动脉末端动脉瘤,随访6个月见Raymond I级的栓塞效果很好保 持。编织型 EndoBridge ( WEB , Sequent Medical , Aliso Viejo , CA )动 脉瘤栓塞系统避免在载瘤动脉中放置支架,适合分叉部宽颈动脉瘤。P
5、ierot 等(2016 )报告了多中心的113例WEB使用经验,其中12例为颈动脉 末端动脉瘤,1年期完全闭塞率为56% ,完全/次全闭塞率为82%O随访和复发颈动脉分叉部血流量大,弹簧圈受到的剪切力大,血管内治疗复发率高。 163例颈动脉末端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显示,平均随访31.29.7个月, 其中34%复发,14%的未破裂动脉瘤和22%的破裂动脉瘤再次治疗,6% 的破裂动脉瘤在术后随访期再次破裂。Konczalla等报告了 26例颈动脉 末端动脉瘤的30个月随访结果,复发率达42%,作者认为指向上方和大 于10mm的动脉瘤倾向复发。总体而言,颈动脉末端动脉瘤被认为较易 复发,目前尚没有该
6、类型动脉瘤随访时间间隔的指南或共识,但是建议至 少每年随访一次。治疗策略颈内动脉末端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决策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结论也各不 相同,根据2015年指南的意见,该类动脉瘤的治疗决策基于以下因素共 同制订:动脉瘤特性(包括尺寸、位置、形态和生长方向X患者因素(年 龄,是否有合并症)和其他风险因素(SAH病史、家族史、其他血管病或 易感因素的遗传病等)。显微夹闭术和血管内手术均有效,但前者手术时 间更长,后者死亡率和并发症较低,未破裂倾内动脉瘤治疗评分(UIATS ) 有助于其治疗决策形成。对于颈内动脉末端的破裂动脉瘤,BRAT研究认为血管内与开颅夹闭手术 的结果相当,但是有42%的患者
7、术中将治疗方案由弹簧圈栓塞改为夹闭术。 我们同意这一结论,建议该类型动脉瘤应该在能够同时实现2种技术的中 心接受治疗。结论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较为罕见,适合通过各种标准显微外科或微创开颅手 术夹闭,也适合微创血管内治疗。但是,血管内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而 开放手术可能更易致残,临床中应该仔细权衡2种手术的风险和获益。颈内动脉末端动脉瘤主要起源于分叉部位,也可能起源于A1、M1或者同 时涉及分叉、A1及M1 , 一般指向上方或上后方。然而,当动脉瘤累及 AI时,瘤体则常指向眠回皮质;位于M1近端的瘤体通常向背侧指向颈动 脉池后方,与脉络膜前动脉粘连,在手术暴露时多见位于颈内动脉后方或 深面。显微外
8、科治疗体位患者常规取仰卧位,一侧肩部垫高,连接电生理监测(IONM )用Mayfield 三钉头架固定头部,向对侧旋转不超过30。患者最佳体位需结合其解剖 特点,很大程度依赖于术者透视眼一样的解剖学知识。颈部伸展程度取 决于患者额底与术者眼睛的连线,合理的体位摆放可以使得额叶眶部皮质 在重力作用下与前卢页底骨质间形成手术间隙。头部旋转程度取决于外侧裂 的方向,以使得颗极在重力作用下离开颅底,术者有充分空间进入颈动脉 池远端以及侧裂和终板池。开颅该部位动脉瘤可以使用各种切口及入路,但针对大多数前循环动脉瘤,我 们尽量采取相同的切口及入路。标准翼点入路:以翼点为中心的小骨窗开 颅,肌肉与头皮同时翻
9、开,不需要预留缝合颗肌的肌蒂,术闭通过颗上线 的颅骨筋膜缝合肌肉。颈弓根部和额颗缝下方的额骨颔突需要常规暴露, 在颔弓根部、关键孔以及题上线后缘钻三孔。关键孔可暴露眶筋膜,向前 上方可显露额底,自颅骨剥离硬膜,同时从颤弓根部触及中颅窝底。铳刀 铳开颅骨,在颗肌下方斜45。角铁开题肌下方骨质,显露中颅窝底,不需 要额外磨除瓶骨骨质。用剥离子触及中颅窝底之后,在关键孔内平行于眶 顶向中线部位铳2cm ,然后向下倾斜135。,转向后方颗上线后缘的骨孔 以显露眶顶及前颅窝底,不需要进一步磨除多余骨质,回置骨瓣时可达到 美容效果。这种显露对于开始的解剖分离和夹闭并非必需,但是对于显露 颈内动脉后壁的穿支
10、血管,特别是暴露朝向后方的动脉瘤提供了很好的手 术视角。在蝶骨峭的位置铳刀无法汇合,可以通过骨凿或摆锯切除蝶骨崎 处骨质,取下骨瓣,悬吊硬膜。剥离子将硬膜自蝶骨峭分离,显露并电凝 切断眶脑膜带,M8的钻头将蝶骨峭磨至眶顶和眶外侧壁水平。半弧形切 开硬膜,翻向蝶骨峭方向。对于此入路,文献报道有各种改良,不一定统-,达到显露效果即可。显微镜下显露和解剖分属结合术前脑血管造影和CTA ,术者应该充分掌握动脉瘤的位置、指向、对 侧AI长度、前交通动脉开放程度、同侧脉络膜前动脉走行、Heubner回 返动脉走行,以及M1段豆纹动脉位置等解剖变异。各种入路均可到达颈内动脉末端,其中2个主要入路是额下入路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动脉 末端 动脉瘤 全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