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6届高三预测金卷(语文)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
《【海南省】2016届高三预测金卷(语文)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16届高三预测金卷(语文)及答案解析(Word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海南省2016高三预测金卷语文(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知耻与慎独徐建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知耻,是一个内化的活动,不需要外在表现的张扬外露,更多是良知的进退取舍。从这个角度说,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慎独”的理念,就是独处时,君子该如何表现。慎独大约是孔子讲学时特别
2、提到的概念,历来为人所传诵的是中庸中的那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论及“慎独”,根据朱熹的解释,日常事有着一以贯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处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世间的正义也是弥漫于此的,君子更要常怀知耻之心,尤加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纵自己的私欲。这其实就是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属于孔子以来所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个人的慎独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具体来说,敬畏之心、独知与细微之事是我们今天仍然推重
3、慎独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置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那么,对于在位之人,特别是今日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自己权责之内的己所独知之事时,是否怀有对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欲而秉以公心,便是事关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细微之事,存于日用起居之间,虽然不足道,但日日与之相伴,更应有所警醒,因为离道触法的败落
4、往往萌芽于其中。大学中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诚心、正意,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的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这是儒家一个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吕氏春秋自知篇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
5、”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即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 02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耻是一个良知进退取舍的内化活动,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美丑标准、树立荣辱观念的自我砥砺活动,是善念的源泉。B耻感是一种注重廉耻的心态,产生
6、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四端”之一端。C朱熹从道德和行为方面解释“慎独”,强调人们在独自居处时,要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D无论是他人已知之地,还是自己独知之地、日常细微之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态度,避免离道触法而败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B自孔子以来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主张,带有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相鲜明的时代因素。但其核心主旨,对今天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C所谓慎独之道,是一种自
7、我的挑战与修养,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为公益福祉的正义追求、有担当的责任意识。D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常怀知耻之心,谨慎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不依靠别人的监督,自觉地控制私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王勾践被俘后,“知耻而后勇”。他以耻为鉴,一方面富国强兵,一方面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内省自律,最终一举灭吴,成就霸业。勾践的“卧薪尝胆”明证了知耻的积极意义。B中央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儒家倡导“知耻”一脉相承。新加坡等国至今保留的鞭刑,不仅通过刑罚惩戒罪犯,更是对罪犯进行耻感教育,令其知耻内省,慎独改过。C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廉
8、洁,不仅需要上级监督、同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他律,更需要内省自律,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慎独,抵制诱惑,情趣高雅,以公益福祉为要。D人处于世容易陷入矛盾斗争的漩涡,因此需要自我保护。“慎独”为领导干部保全自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对下不摆架子,亲近和善;对上揣摩领导意图,强干有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
9、能掩迹于文武。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成王冠,成人,周公归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周公无天下矣;乡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也;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变势次序节然也。夫是之谓大儒之效。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
10、之经纪。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踰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修正以待之也。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若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
11、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节选自荀子儒效)注释:悫:诚实。穷阎漏屋:阎:里巷。漏:通“陋”,狭小,简陋。粥:通“鬻”,卖。豫贾:虚定高价。阙党:地名。讙:喧哗,形容齐声回答。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B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C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
12、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D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是仅对古代帝王死后的委婉称谓。崩、薨、卒、死、没五字都是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它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B冠,即弱冠,又叫及冠、加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C孙卿子,即荀卿,卿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后来为了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子。D诗是诗经的简称,是我国最早的
13、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王死后,由于成王年纪尚小,周公担心天下有人会背叛周朝,于是自己登上了王位,后来,周公又把王位还给了成王。B孙卿子认为,作为儒者,做臣子则能效法先王,尊崇礼义,做百姓则能诚实顺服,安分守己。C仲尼做司寇时,用孝悌之道教育人们,结果使得商沈氏、公慎氏、慎溃氏等人都改掉了自己的不良行为,这就是大儒的作用。D儒者一旦为官,他们会用礼义制度修治朝廷,并用他们尊贵的名声显赫招引四方人士前来归服。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杀管
14、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译文: 。(2)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注】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8请赏析本诗写景的艺术手法。(5分) 9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本诗编入了“忠愤”门。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缘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
15、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2)杜牧阿房宫赋善用铺排,不吝笔墨,但也有的句子惜墨如金,极为精当,比如“ , ”两句,寥寥数字,写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就相当生动传神,极富动态感和气势。(3)离骚中屈原用“_,_”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理想。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树下铁凝自从
16、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
17、长。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
18、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
19、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
20、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1)下列对小说中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
21、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2)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
22、的文字,完成(1)(4)题。叶圣陶:教育为人生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2016 届高三 预测 语文 答案 解析 Word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