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和治疗.docx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和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和治疗.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和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与危害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 PVT )是指涉及门静脉主干、 脾静脉、肠系膜静脉等在内的门静脉系统血栓,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 之一。1998-2014年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住院肝硬化患者 PVT平均患病率为1.5% ,病死率波动于9.1%11.9%。相比于代偿 期肝硬化患者PVT患病率0.6%5.0% ,发生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 PVT患病率升至9.36%,甚至有研究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VT患 病率高达40%。不仅如此,合并PVT患者因门静脉压力升高,发生静 脉曲张出血(varice
2、al hemorrhage , VH )风险更高(47.33%比 19.63% ),急性肾损伤和肝肾综合征风险分别增加1.75和1.62倍, 5年抑郁和焦虑累积发生风险分别增加2.27和2.31倍。PVT发生预 示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021年一项关于PVT对肝硬化患者预 后影响Meta分析显示,PVT发生显著增加未接受肝移植患者1年死 亡率。相对而言,PVT对肝移植患者影响更显著,数据显示伴PVT患 者肝移植术后30 d、1年病死率显著高于无PVT患者(13%比7%和 13.5%比9.9% ),且与部分性PVT相比,完全性PVT 30 d、1年病 死率分别增加5.65、2.48倍。二、肝
3、硬化PVT形成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PVT形成的危险因素PVT形成受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性因素双重影响(表1 )。凝血因子 V 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非 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口 V617F基因突变,以及先天性抗凝血酶和 蛋白C ( protein C , PC )及蛋白S ( protein S , PS )缺乏等均影响 PVT发生叫 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基础,肝性脑病、脾脏厚度、食管静脉曲张与出血等肝硬化并发症, 以及内镜下硬化治疗、脾切除术等均为PVT发生危险因素。PVT形成与肝硬化代偿与否之间关系复杂,一方面P
4、VT形成是代偿期 肝硬化疾病进展的结果,而另一方面肝硬化失代偿史亦为PVT形成独 立危险因素。因相对稳定的肝功能、血流动力学、凝血状态及内皮功 能,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VT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失代偿期肝硬 化患者,而后者常因合并失代偿事件以及相关医源性因素,凝血平衡 易被打破,从而加速PVT形成。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而言,VH也 是PVT形成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能与患者发生VH后继发内皮损伤 和凝血功能亢进有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区分代偿与失代偿 期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以提升临床医生精准 判断患者PVT发生风险的能力。表1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机制获得性因素遗
5、传性因素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凝血的原G20210A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的C677T 基因突变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口 V617F基因突变先天性抗凝血醉、蛋白C、蛋白 S缺乏主干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异常a 网支血流促凝方面凝血功能紊乱抗凝方面内皮损伤内皮损伤与炎症炎症标志其他危险因素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V15 cm/s)最大偏支血流量增加(400 ml/min)最大侧支血流速度增加(10 cm/s)vm因子、血小板功能、D 二聚体、TAT、TAT/PAIC增加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抗凝血酶W下降血管性血友病因手、葡储氨基葡聚幡.微粒、细胞间黏附分JM.血管细 胞黏附分子1升高、血
6、栓调节蛋白下降白细胞介素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肿瘤坏死因子y增加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脾脏厚度、食管静脉曲张、曲张出血、肝性脑 病.内镜下硬化治疗术、脾切除术注:TAT:凝血酶抗凝血酹复合物,PAI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二)PVT形成发病机制1 .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特征性血流动力学改变。研 究证实,门静脉主干血流速度15 cm/s是PVT发生独立危险因素。 除门静脉主干外,门静脉最大侧支血流量400 ml/min或血流速 度10 cm/s同样是PVT发生的高危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非选择性0 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 blocker , NSBB
7、)在降低门静脉血 流、控制门静脉高压同时增加PVT发生风险。Xu等通过Meta分析证 实,使用NSBB患者PVT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NSBB患者(21.34% 比8.64% )。但由于强烈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NSBB可延缓肝硬化患 者向失代偿期进展,显著降低腹水发生风险。因此,即使NSBB有潜 在增加PVT发生风险,但临床并未限制其应用。2.凝血机制紊乱:(1 )凝血再平衡机制:既往认为肝硬化患者由于凝 血因子H、皿、IX、X等减少,机体处于自体抗凝状态,但越来越多 证据显示肝硬化状态下促凝与抗凝形成新的微弱再平衡,且此平衡倾 向于促凝。肝硬化合并PVT患者VHI因子/PC比值显著升高,被认为是
8、肝硬化高凝性标志之一。而且高水平vin因子和低水平pc还通过介导产 生血栓调节蛋白抵抗(thrombomodulin-resistance , TM-R ),增加新发PVT风险。PS降低也是PVT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当PS60% ,PVT发生风险增加2.46倍。止的卜,抗凝血酶m水平下降间接增加凝血 酶生成,D-二聚体、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K 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 TAT )升高,以及TAT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 , t-PAIC )比值 (TAT/t
9、-PAIC )增加均对预测PVT发生有一定价值。但上述研究结论亦存在争议,Vecerzan等研究证实随肝病进展凝血酶生成降低,伴随 凝血功能下降。也有学者研究证实VII因子/PC比值增加及其介导的高 凝在PVT形成中并不起主要作用。因此,VDI因子/PC变化对肝硬化患 者PVT形成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确证。(2 )血小板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机制:PVT组分存在不同比例血小板 (platelets , PLT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提示PLT、vWF在PVT形成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PLT下 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病严重程度,在平衡血流速度等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肝硬化 门静脉 血栓形成 机制 治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