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一、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半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斗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_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阔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全都,进展了艰难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稳固和进展了敌后的抗日依据地。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盼望,精神兴奋,满怀
2、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 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纳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忱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勇敢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抒情的依托,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予,以到达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敬重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宽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
3、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熬煎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顽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处处同敌人进展剧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局部(第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其次局部(第-段):描写黄土高原的风光,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局部(第、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局部(第、段):提醒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局部(第段):将白杨树与楠木比照,再次赞美白杨
4、树。 六、问题归纳 1.找出文中屡次消失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找出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一般”,“宏大和不平凡”经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宏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一般,意思一样。“不平凡”就是宏大,极一般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寻常;形状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2.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顾,精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同时运用比方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方成“黄绿错综的
5、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宽阔平坦、颜色艳丽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宽阔的天地。 3.第段有什么作用? 在构造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一般”来反衬白杨树的宏大,寓宏大于平凡之中。为下文歌颂北方一般军民埋下伏笔。 4.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伟丈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同时,应运用了比照的手法,以“好女子”和下文的“伟丈夫”比照,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5.第7段中是如何层层深入,提醒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这里用
6、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第一个“莫非”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作铺垫。其次个“莫非”以反问句确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确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夫之间的联系。第三个“莫非”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顽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莫非”以反问句确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 6.第段已经点明白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段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这一段进一步提醒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白“礼赞”白杨树的真正缘由,点明白全文的主旨。所提醒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于抒情谈论的点染,而显得更加鲜亮、突出。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说明
7、态度作铺垫。因此,不多余。 7.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将白杨树和楠木比照。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昂扬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在构造上,照应开头。 七、课文主题 文章采纳象征手法,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形状特征,赞美了白杨树倔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也进一步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团结向上、顽强质朴的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肤浅。 2.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
8、和沟通,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父爱的肤浅。 难点: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希望着,希望着,东风来了 以上熟识的文字来自于哪篇课文,你能把其余的局部背出来吗? 学生答复,引入文题,走近。 二、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展初步赏析。自读,提问,感知。 1.文题为“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 3.文中描写普一般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人?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
9、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现在,再读这幅文字描绘的画面,你又读出了哪些刚刚你没读出的东西?(学生朗读,再次体会其次次背影) 三、品词析句,读懂“橘情” 通过主问题的挖掘,让学生体会出父亲买橘的不易以及生活的艰辛,在反复的揣摩中体会父爱的肤浅。 问题探究:父亲为什么给儿子“买橘”? (学生争论沟通,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总结 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力量目标:专心品尝诗歌语言,培育学生赏析诗歌的力量。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
10、学难点: 品尝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争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天是个漂亮的季节。很多文人墨客都歌颂过春天,表达对这个季节的宠爱之情、留恋之情等等。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春的诗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 2、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特别鲜亮,重视讽喻,崇尚简洁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学生听读,留意节奏。 2、学生自读,培育语感。(留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点名朗读,同学订正。 4、学生齐读诗歌。(留意读出情感,
11、读出韵味)。 思索:(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觉什么信息? (2)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风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三、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放声朗读诗歌,对比课文下 解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争论,也可举手问教师。 (师巡察,教师抽查学生自学状况。) 2、指明学生描述诗歌景象。 3、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四、三读课文,品尝探究: 1、齐读诗歌。 争论:(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风光? (2)“几处”为什么不是“到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本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4、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五、拓
12、展延长 猜猜以下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风光?再根据春夏秋冬的挨次进展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课堂训练 1、朗读诗歌。 2、以本首诗为例说说律诗的特点。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用自己的话对钱塘湖春行进展描述,写在作业本上。 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学问。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
1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日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根底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
14、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风光,画出一幅气概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渐渐变换、推移,真实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立刻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宽阔,翻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宽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15、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答复。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似乎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远眺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宽阔、两岸平旷的风光,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长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消失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颖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宽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安静的江
16、面上所欣赏到的奇异美景。假设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家乡水是指流经家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家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家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家乡,表达了诗人离开家乡时依依不舍,思念家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风光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勉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
17、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家乡水”送行的深情祝福中,化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向往。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 学问与技能: 积存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尝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会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观赏“大
18、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育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尝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19、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屏展现)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风光。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
20、这次出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示意了奉命出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风光
21、?(苍茫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现)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芜,烽火台燃起的浓烟非常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别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勾画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丽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衬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难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难,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现)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颜色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亮美丽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丽”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现)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怪壮丽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表达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在周根本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