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分析-论文-学位论文.doc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分析-论文-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分析-论文-学位论文.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前 言1第一章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概述21.1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状21.2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41.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5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在现代船舶制造业的应用72.1 现代船舶制造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72.2 现代船舶制造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82.3 现代船舶制造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主要难点112.4 现代船舶制造业利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12第三章 案例应用及分析153.1 渤海船厂简介153.2核算成本数据153.3 渤海船厂作业成本改革引来的思索17第四章 结 论20参考文献(References)22致 谢23作业成本
2、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分析摘 要作业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在制造企业首先应用 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法相比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有更准确的成本信息、更好的产销模式、更合理的内部管理及战略等优点,但是在中国现阶段的大环境下实际的应用仍然有许多问题 。本文经调研汇总提出船舶制造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主要难点及优势,并对作业成本法在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应用加以深入的分析。以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造船企业在应用作业成本法实施成本管理时,与一般制造企业有着较大差异。基于对目前造船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订单减少,一般造船业现行成本核算存在诸多缺陷等现状
3、,结合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分析作业成本法在造船业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我们应尽快采用确定造船业涉及的主要资源;确定造船业涉及的作业,建立作业中心;确定作业动因,建立作业成本库,将作业成本分配至作业对象等步骤及建议,确保造船业的顺利发展。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造船业;可行性IThe activity-based costing method in our country enterpriseAbstractActivity-Based Costing, which is a new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and methods, has been develo
4、ped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e 1980s, and since the 1990s it has begin to use up to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nd In 1990s came to China, in the country which is vigorously develop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it is a new attempt to Chinese manufacturing mana
5、gement model.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cost method more accurate cost information, better marketing model more reasonable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advantages, but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domestic, and as specialized research lack circu
6、mstances, this paper proposed by the research summary, and figured out difficult point and superiority of ABC application in shipbuilding enterprises for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of shipbuilding enterprises China. Taking labor -intensive, technology -intensive, and capital
7、-intensive as the maincharacteristics, the shipbuilding enterprises have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ity-basedcosting management from general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Based on the deep financial crisis the current shipbuilding industry is facing order reduction and in the shipbuildin
8、g industry in general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existing cost account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we should adopt as soon as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main resources and determine the operations in
9、volved in shipbuilding industry,set up operations centers; determine the operating dynamics, set up the operating cost base, allocate operating costs to job objects, so as 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Keywords: Activity-based costing; Shipbuilding industry; Feasibili
10、ty19前 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计划项目“造船成本核算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指出,船舶制造企业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集成的可行性, 给出基于作业成本的船舶制造企业目标成本控制模型。韩、日两大造船大国采用确定造船业涉及的作业,建立作业中心,控制成本等一系列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确保造船业的顺利发展。 本文从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理论分析入手,分别阐述作业成本的定义、发展历史、基本会计原理以及其与传统成本计价方法的优劣比较,然后提出本文观点,提出在应用过程中几个关键点并通过渤海船厂的案例印证分析,最后再结合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和适用性。通过对现代船舶制造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得出传统成本法往往会
11、造成成本信息的扭曲,引发资源配置失当并直接导致企业经营效益的低下的结论。所以只有采用多重成本动因来考核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对稀缺资源的消耗和占用,才能真实地揭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环节,从而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以便进一步提升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提高我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第一章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概述1.1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状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的基本思想最早是由美国会计学者科勒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提出,但对它的全面研究却是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它在企业中的应用则始于80年代末期。
12、任何理论和方法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也不例外。1.1.1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1)新制造环境冲击传统成本会计随着企业IT技术的运用,MRPII、ERP、CIM、JIT等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企业新制造环境逐渐形成。 企业使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一致选择。从最早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MRP 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到近年出现的企业
13、资源规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目前流行的MRP 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ERP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不仅是MRP和ERP,促成新制造环境形成的新系统还包括:弹性制造系统(FMS)、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CIM则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工程及电脑辅助制造系统等所
14、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JIT是根据需要来安排生产和采购,以消除企业制造周期中的浪费和损失的管理系统。在JIT下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环节在时间上必须周密衔接,材料应适时到达现场,前一生产程序的半成品应适时送达后一生产程序,产成品要适时供给顾客,力争使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无库存储备。 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企业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至少会造成两大方面的后果,包括: 产品成本计算不准。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
15、但同时制造费用剧增并呈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成本控制可能产生负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中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但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负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2)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 为解决新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会计的难题,作业成本法作为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运而生。传统成本法是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不考虑企业的目标,但新兴的作业成本从
16、一开始就考虑企业的实施目标和范围,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并把成本核算与成本信息分析和应用结合起来,直至采取改善行动,为企业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是将企业一般管理费用按照更现实的基础进行分摊而非按照直接劳动工时或机械工时。达成该目标的工具是作业成本法(ABC)会计系统,首先基于实施的作业累
17、加成本,然后按成本动因分摊成本到产品或其他要素,如客户、市场或项目。 对作业成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业会计”(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 (Eric Kohler)教授于1941年在会计论坛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每项作业都设置一个账户”,“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规划以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做出的贡献”。随后的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认为,“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
18、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明确“作业”、“成本”和“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三个概念。1971年斯托布斯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阐述,引发了80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者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的全面反思。 1988年,哈佛大学的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在夏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论ABC的兴起:什么是ABC系统?,库珀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的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接着库珀又连续发表了二论ABC的兴起:何时需要AB
19、C系统?、三论ABC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和四论ABC的兴起:ABC系统看起来到底象什么?。他还与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等论文,对作业成本法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研究的基石。此后在英美等国家对作业成本日益兴起,研究作业成本法的文章纷纷出现,作业成本理论日趋完善,在冶金、电信、制药、电子设备和IT等行业的应用也逐步开展了起来。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生产过程应该描述为: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从而导致
20、成本发生。这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中产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这样,作业成本法就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 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价值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由此出发,作业成本计算法使成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成本信息更加详细化、更具有可控性 李从东,汤勇力,张洪亮等.基于广义工作中心的作业成本
21、法及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要了解作业成本法就必须了解其所使用的一些特有的概念。现分述如下:(1)作业“作业”是作业成本法最基本的概念,是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础。一般认为,作业是企业为了提供一定产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通俗的讲,作业也就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常见的作业成本可分为以下四类:单位作业(unit activity)。即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此类作业是重复性的,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即需要作业一次,所耗成本将随产品数量而变动,与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批别作业(
22、batch activity)。即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例如,对每批产品的检验、机器准备、原材料处理、订单业务等。这些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数成比例变动。产品作业(product activity)。即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如对每一种产品编制数控规划、材料清单。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及批数无关,但与产品项目成比例变动。维持性作业(sustaining activity)。即使某个机构或某个部门受益的作业,它与产品的种类和某种产品的多少无关。(2)作业链和价值链概念与作业相关的概念是作业链和价值链概念。ABC认为,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后,现代企业实质上是一个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
23、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这形成了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作业链。作业链见图2-1。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量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注意给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至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最终产品,作为企业内部一系列需要的总产出,凝集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因此,作业链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顾客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这个总价值即是产品成本。作业1 作业2作业3图1.1(3)成本动因ABC的核心在于把“作业量”与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中的“数量”(如人工工时、机器小时)区别开来,并主张以作业量作为分配大多数间接成本的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业 成本 我国 企业 中的 应用 分析 论文 学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