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钱可以择校凸显择校治理政策的荒诞.docx
《只有钱可以择校凸显择校治理政策的荒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只有钱可以择校凸显择校治理政策的荒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只有钱可以择校凸显择校治理政策的荒诞从择校看基础教育治理失误陈志文包括择校在内的不少教育问题是中国社会的顽疾,相关部门殚精竭虑,让我国的教育改革与教育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一些治理与改革措施显然走了弯路。一些措施则基本无法解决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出现越改越乱的窘境。出现这一系列问题,核心原因是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理论与措施,没有结合我国的国情与文化,让一些教育改革走进了死胡同。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在八一学校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我们有必要以择校为例,仔细检讨基础教育治理上的方向性问题只有钱可以择校凸显择校治理政策的荒诞与尴尬,也反映了近年教
2、育治理上的方向性失误今年年初,北京一间只有11平方米的破败老房子,因为是著名的北京实验二小的学区房,以530万元高价卖出,一平方米46多万元的单价,创造了北京房价的新纪录。随后,相关政府部门辟谣,证明此事为炒作。但抹不去学区房的价格扭曲。几乎与此同时,教育部发文,明确2022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要科学划片,改单校划片为多校划片,对执行多年的严格按户籍学区入学政策做了明显的回调。学区房这个词在近5年的中国异常火爆,价格飞涨,都源于多年前对择校治理上的一个基本政策:坚决取缔各种测试等以成绩选择的其他渠道,严格按户籍、学区走,以确保公平。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我不熟悉,但择校治理政策显然是照搬了美国在公办
3、学校择校治理上的主要做法:不让择校,确保公平。然而,表面上不让一个人择校,不让用钱用权择校,实际上给择校开了一个大大的门:用房择校,也就是用钱择校。严格按学生所在户籍与学区入学的结果,必然制造另外一个尴尬局面:学区房价格暴涨。这显然是另一种不公平,既强化了阶层的划分,也带来房地产市场的扭曲不可避免地受到舆论的苛责、批判。面对择校、负担,教育部门殚精竭虑,采取了很多措施,甚至是狠手,试图改变这些焦点难点问题。应该承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教训也不少,一些政策出现了方向性问题,最后不得不回调,择校治理只是其中一例。这些值得商榷的政策,大多都是盲目学习照搬西方的教育治理措施,或者是一味强调理论正确、道
4、义正确而导致的。这也是最近几年教育治理上最大的方向性问题。美国的择校政策是其社会治理政策的一部分,是与其社会制度、文化关联的,我们并没有与之相应的条件,照搬必然水土不服为什么学美国的择校治理政策在中国水土不服?我们首先需要分析一下美国在择校治理上的做法,以及与其关联的条件:在一些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无论涉及哪个行业的民生,政府都是保基础,保公平,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它们在择校的治理上,思路很清晰,如果对教育有较高期望与要求,就用自己的钱去选择:上私立学校,因为最好的中小学都是私立学校。对于公办学校,则严格按居住地就近入学,即公办学校原则上是不允许择校的。在实践中,很多不愿意花太多钱,或
5、者没有那么多钱的人,会利用政策的机会,通过购买或者租用一所好的公办学校附近的房子,实现选择一个优质公办学校的目的,这就是学区房这个词的来源。源自美国,而且是当下的美国。总结一下美国的择校治理思路:在公办体系下,原则上不让择校。但是这个政策,有几个前提:第一、最好的学校都是私立中小学,家长有选择余地,有充分供给保证;美国大约有3.8万所高中,私立的就占到了近一半,最好的也都是私立的。第二、择校的人是相对少数,而不是大多数。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以及传统文化观念不同,有择校需求的家长是相对少数,尤其是不那么强烈疯狂,即择校需求与冲动不是那么强烈。比如在美国,择校需求最大的东北部的波士顿,一个城市
6、就划分了70多个学区,但是到了南方的一些城市,即便是大城市,往往也只有一个学区。我们中国呢?显然以上两点都不存在。第一,我们最好的中小学仍然是公办的。第二,我们有择校需求的家长与家庭远远多于其他国家,在大城市几乎是全民择校。也就是说,我们的择校需求与冲动是巨大的,甚至是全民择校。但是我们的供给方,即最好的中小学并不是民办学校,都是公办的。我们照搬美国这一治理政策的结果,就是把家长都挤到了学区房这个渠道上,学区房不疯狂,根本不可能。更重要的是,在表面上保公平的同时,公开制造了另外一个更不公平的问题:用钱可以公开择校,只能用钱择公办学校。其实,美国在公办教育的服务上,也并非完全一刀切拒绝择校,个别
7、地方政府甚至为了公平,出资支持孩子去读私校。而这些,也都是政策性的,并非孤例。因为资源不均衡,学校之间差距过大才导致择校热,是择校治理上最大的理论误区,通过资源均衡解决择校是一个经典的伪命题在中国,择校热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传统,中国人的择校冲动是不分国别与教育体系的。与此关联,我们在择校的治理思路上,还有一个错误的指导思路与理念: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之间区别很大,才有这么多中国人择校。这也是无数专家经常讲的一句话,最后也成为我们政府部门治理择校的一个指导思想: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资源均衡。说简单绝对一点,就是把学校都办得一样好,就没有择校的矛盾了,也就解决了择校这个矛盾与问题。这显然是一个
8、伪命题,也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把学校办得一样好,都办成人大附中、北京实验二小,是根本没有可能的,这不仅在理论上存在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也不现实。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解决学校之间的区别与差距。学区房这个词在中国几乎就是学校差距的代名词。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了。公办学校之间还不均衡,甚至区别很大,比如旧金山的惠妮中学就是当地的公办超级中学(虎妈女儿所在学校),周边学区房的房价高企,为什么?我们如果到美国、加拿大华人聚集的城市看看主要是谁在买学区房、谁在推高学区房的价格,我们再到旧金山看看遍布于著名的公办学校周边的辅导班,就会明白,择校与文化的关系是多么密切,这
9、根本不是教育资源均衡的问题:中国人在北京疯狂择校,到了美国疯狂择校,到加拿大疯狂择校,这恐怕是我们在治理择校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现实因素,也是最大的问题与困难。2000多年前孟母择邻,我们也一直当做优秀文化传统在宣传,这就是最早的择校。这个观念几乎渗透在我们骨子里,这可能才是根子所在。什么是好学校?美国好学校是怎么形成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并理解择校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与矛盾什么是好学校?我们的舆论与专家往往是这样讲的:国家投入多,优秀老师聚集,于是形成了好学校。即硬件好,待遇高,有好老师,于是好学生聚集,最后形成好学校。这个结论几乎深入人心,但这也几乎是一句谎言。既然我们很多专家动辄讲美国,我们有
10、必要搞清楚美国的好学区与好学校是怎么形成的。美国学校硬件往往是同样的,而老师的报酬又是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不存在以高薪吸引好老师的问题。那么美国这些好的公办学校是怎么形成的?一般来讲,好的公办学校往往不在交通便利之地,而是稍微偏远一点,但环境往往是优美安静的高尚社区。更重要的是,房子大而贵。换句话说,多数业主是成功人士,所谓精英阶层。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分层。一般来说,这部分人群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对孩子要求都比较高、比较严,当然,孩子遗传也比较好,于是就形成了优秀学生的相对聚集。好学生相对聚集,很容易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大环境,相互促进。学生好学,上进,懂礼貌,有教养,于是,另外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钱 可以 凸显 治理 政策 荒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