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治疗.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治疗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情志失调直接累 及脏腑而致病;情志失调可致气机紊乱而致病;七情内伤,则气机逆乱,津液运化 失常而生痰、瘀。情志疗法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将人体 归纳为五个体系并按五行配五脏五志,然后采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 治疗的心理疗法,即运用一种情志订正另一种失常情志。因此,它在心理治疗方法 上独具特性。标签:七情;中医病因和病机;情志疗法祖国医学理论将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心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二神的 活动是由“五神”“五志”表现的。所谓五神指神、魄、魂、意、志,为五脏所藏J心 藏神,肺藏魄,
2、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穴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又生五志,“人有 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o由五志生七 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1情志与五脏的关系人的情志与内脏有着亲密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日:“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此五脏五志之分属也。”张景岳 类经疾病类中日:“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然情虽有八,无非出 于五脏。”2情志失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怒、喜、思、悲、恐、忧、惊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但长期、居U烈、 持续的情志刺激,一旦超过机体的调整力量,则可导致脏腑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而 发病1。2
3、.1 情志失调直接累及脏腑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与素问五运 行大论篇均日:“怒伤肝,喜难过,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由此可见,失调的心理 变化成为病因,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而致病,情志过激可损内脏,不同性质的情志过 激可损及不同的内脏。2.2 情志失调可致气机紊乱而致病所谓气机是指气在人体中的基本运动形 式,气机的正常运动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情志特别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还可 使机体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引发多种病证。2.2.1 过度生气可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失常,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可见面红目赤,青筋怒张,呕血,甚至眩晕卒倒。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荒于
4、上,使人薄厥工2.2.2 狂喜过度导致心气涣散,推动血流作用减慢,使心神失养,消失心悸不寐, 精神不集中,重者甚则失神狂乱,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2.2.3 过度哀痛,可致肺气耗伤,宣降失常,消失垂头丧气,意志消沉,叹息不止, 少气不足以吸等症状。素问举痛论篇日:“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 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2.2.4 过度恐惊致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消失二便失禁,坐卧担心,甚则遗 精。突然受惊使人气机逆乱,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导致心神不定,临床常见惊悸、不 寐、痴呆、神志错乱等。如素问举痛论篇日:“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 无所定,故气乱矣。”225忧思虑过
5、度难过脾,导致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而消失胸脱痞满,食减纳呆, 健忘,心悸等症。素问举痛论篇曰:“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 留而不行,故气结矣。”2.3 七情内伤,气机逆乱,津液运化失常而生痰瘀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逆乱,进 一步影响津液输布和血液运行,而化生郁痰;又可因情志失调,五志化火,炼液成痰。 情志失调所致气机不畅乃生痰之源。同时,气滞则必定导致“瘀”,痰、瘀可相互渗 透,相互为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腑 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痰邪形成后, 可随气机之升降,而无处不到。类证治裁痰饮曰:“痰随气升降,遍身
6、皆到,在肺 为咳,在胃为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 络则肿,在四肢则为痹,变幻百端。”3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中医学中的心理治疗思想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事实上,在古代中医里并 无“心理治疗”一说,更多的称之为“情志致病”并采纳相应的“情志疗法”治疗。中国 古代情志疗法主要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表述心情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经典提法, 其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将人体归纳为五个体系并按五行 配五脏五志,然后采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即运用一 种情志订正另一种失常情志。因此,它在心理治疗方法上独具特
7、性。五行相克理论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即金胜木,木 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基本 程序:喜难过,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悲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 恐。3.1 喜难过,恐胜喜喜为心志,喜甚难过气,可致嘻笑不止或疯癫之症。治之以 “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方法使之产生恐惊心理,抑其过喜而病愈。3.2 怒伤肝,悲胜怒怒为肝的情志表达,过怒则肝阳上亢、肝失疏泄而表现出 肢体拘急、握持失常、高声呼叫等症状。治之以“恻怆苦楚之言”诱使患者产生哀 痛的心情,有效地抑制过怒的病态心理。3.3 思伤脾,怒胜思正常的思虑为生理心理现象
8、,但“过思则气结”,可使人神情 怠倦、胸膈满闷、食纳不旺、脾气郁滞、运化失常。治之以“污辱斯罔之言”激患 者盛怒以冲破郁思,使患者重新转变心理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3.4 悲伤肺,喜胜忧悲忧皆为肺志,太过则使人肺气耗散而见咳喘短气、意志 消沉等症状,还可由肺累及心脾致神呆痴癫,月完腹痞块痛苦、食少而呕等,治之可设 法使患者欢快喜悦而病愈。3.5 恐伤肾,思胜恐过度或突然的惊恐会使人消失肾气不固、气陷于下、惶惶 担心、提心吊胆、神气涣散、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变化。可用各种方法引 导患者对有关事物进行思索,以制约患者过度恐惊或由恐惊引起的躯体障碍。其 实这就是一种认知疗法,通过树立正确的认知来治
9、疗心理疾患。总之情志内伤导致疾病发生受到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和后天因 素。人先天所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与后天环境的作用渐渐形成气质、性 格等共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心身疾病发生、进展和转 归等方面的不同倾向,过激或过久的情志刺激必需作用于特定的心理素养和生理 功能状态才能发病3。换言之,对于七情是否致病及其所致疾病的种类、转归、 预后等,均与社会、时间因素、个体心理素养的强弱、共性及其对实践的认知评 价系统有亲密关系4。而情志致病理论不仅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5, 更为现代心身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生、进展均有极其重要 的影响,现代医学讨论证明,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可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 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和器官,若持续进展则可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讨论情 志致病的病机对临床诊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参考文献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78.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26.3邢玉瑞,张喜德.中医七情病因学说讨论进展.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2,25(4):63-65.4韩丽萍,刘实.七情致病心理社会因素探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05,11(10):777.5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985: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