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适用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试题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适用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题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适用版.doc(2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 A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B 德国古典哲学 C 空想社会主义 D 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 2 .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D ) A 逻辑学 B 自然哲学 C 历史哲学 D 辩证法 3 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A) A 唯物论 B 认识论 C 历史观 D 伦理学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主要区别是(D ) A 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B 前者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后者否认这点
2、 C 前者坚持辩证法,后者坚持形而上学 D 前者强调改造世界,后者只是解释世界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因为它(B ) A 吸取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 B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 把新的科学结论作为自己的哲学观点 D 经常改变基本原理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是(D ) A 革命性 B 科学性 C 阶级性 D 实践性 7 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B) A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C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8 马克思主义具有(C )的理论
3、品质。 A 博大宽宏 B 吐故纳新 C 与时俱进 D 科学严谨 9 人生观是( D) A 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B 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C 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D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10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C ) A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B 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C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漏选均不给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哲学体系,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就是说 (BCE ) A. 它迟早要为新的思想体系所取代 B. 它随着无产阶级革命
4、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C. 它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D. 它不需要少数天才人物指手划脚就能自发地取得进步 E. 它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日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而不断发展 2.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 (ABD ) A. 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C.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D. 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E. 带着问题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寻求现成答案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CDE ) A. 牛顿的力学 B. 康德的星云假说 C. 细胞学说 D.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E.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D
5、 ) A. 英国经验论 B.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狄慈根的唯物主义 D. 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E. 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5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E) A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C.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D.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E.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的关系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相比较,它的科学性表现在( ABCDE) A 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 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 正确地论证了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D. 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 E. 在哲学史上第一
6、次找到了决定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问题 【本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A 4 D 5 B 6 D 7 B 8 C 9 D 10 C 二、多项选择题 1 BCE 2 ABD 3 CDE 4. CD 5. AE 6. ABCDE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 、单项选择题 (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 哲学是(A ) 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 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 A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B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7、C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D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3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 ) A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B 是否承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 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 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 4 凡是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派别认为(D ) A 世界是可知的 B 世界是统一的 C 存在是相互联系的精神的产物 D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5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D) A 诡辩论 B 二元论 C 唯心论 D 不可知论 6 哲学的党性或派别性是指(A ) A 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B 哲学派别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C
8、 哲学史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D 哲学分为三派:左派,中派,右派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D) A 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B 人类发现了最终真理 C 世界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D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B ) A 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B 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9 认为世界是由原初物质构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派别是 ( C)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1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
9、 (A ) A. “原初”的物质 B. 理念 C. 存在 D. 灵魂 11 客观实在性是 (B ) A. 运动的唯一特性 B. 物质的唯一特性 C. 存在的唯一特性 D. 意识的唯一特性 12.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二元论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3.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二元论的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14.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 ( B)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运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
10、.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5.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 ( C) A. 属性 B. 形式 C. 主体 D. 源泉 16.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 ) A. 根本属性 B. 主观形式 C. 内部结构 D. 唯一特性 17. 时间和空间是 ( C) A. 物质的唯一特性 B. 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 整理感性材料的主观形式 18. 所谓一元论就是承认 ( D) 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的本质是精神 C. 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D.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9.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C) A. 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 B. 认为精神是世界
11、的本原 C.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 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0.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B) A. 时间的连续性 B. 时间的一维性 C. 时间的间断性 D. 时间的重复性 21. 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 、抽象”。这段话是说(B ) A. 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概念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22.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世界统一于 (C ) A. 实践还是认识 B. 运动还是静止 C. 物质还是精神 D. 存在还是非存在 23.
12、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 ( A) A. 运动的绝对性 B. 静止的绝对性 C. 运动的有条件性 D. 静止的无条件性 24. 否认相对静止 、 只承认绝对运动的观点是 (D )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 C. 辩证法 D.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5.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 ( C) A. 时空的主观性 B. 时空的有限性 C. 时空的客观性 D. 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和可变性 26. 把意识看作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是(C ) A 朴素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 庸俗进化论的错误观点 27. 在意识本质问题上
13、,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 ) A.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C. 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8 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C ) A 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 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D. 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29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反映特性,这是(A ) A.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B. 唯心论的观点 C. 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30 根据物质统一性原理,我们想问题 、 办事情必须 ( B) A. 从理论原则出发 B. 从客
14、观实际出发 C. 从主观愿望出发 D. 从已获得的成功经验出发 31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A 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 B 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 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D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32. 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A ) A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分歧 D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33.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 B) A 以否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B 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C 指精神现象之间的联系 D 指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的联系 34.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
15、草,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 A 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 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 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 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35.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B)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36. 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是( C) A 系统论代替了辩证法 B. 系统论超越了辩证法 C. 系统论深化了辩证法 D 系统论否
16、定了辩证法 37. 发展是指( C) A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 事物运动中的数量的变化 C 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变化 D 事物的任何方向的变化 38. 发展的实质是(C ) A 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物体的位置变动或场所的变更 39.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 事物从一种质态发展到另一种质态 C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 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40. 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C) A 唯心主义观
17、点 B 唯物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朴素辩证法观点 41.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B ) A 人们制定和必须遵守的规则 B 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趋势 C 经常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 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 42 以下观点属于辩证法的是( C) A “白马非马”之说 B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C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 “天不变,道亦不变” 4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B)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44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 A 联系的形式 B 趋势和道路 C 不同状态
18、 D 源泉和动力 4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C) A 对立和统一 B 普遍性和特殊性 C 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绝对性和相对性 46 下列各项中全面反映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D ) A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B 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C 对立面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47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B ) A 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 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 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D 由简单向复杂变化 48 矛盾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指(D ) A 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 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 对立面双方
19、相互转化的性质 D 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 49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 C) A 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关系 B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50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C ) A 矛盾同一性起作用的结果 B 矛盾斗争性起作用的结果 C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D 纯粹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B ) A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52 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是(D ) A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辩
20、证关系的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D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53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关于( A) A 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B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54 “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D ) A 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 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 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55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B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21、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6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A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57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58 质的特点就是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种同一是指(A ) A 事物的质存在,该事物就存在,丧失了自己的质,该事物就变成他物 B 事物是几种质的总和 C 事物的质是不能改变的 D 质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该事物的不存在 59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
22、 C) A 内在动力和源泉 B 方向和道路 C 形式和状态 D 原因和结果 60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变化(D ) A 速度的快慢 B 状态的显著与否 C 范围的大小 D 是否超出度的范 61 “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62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握事物的度 63 事物中的肯定方面是( C) A 该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 B 破坏现成事物的方面 C 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 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试题 题库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适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