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本科本科毕业论文.doc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本科本科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本科本科毕业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增加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子女留守问题也日益凸显,笔者认为,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一、留守儿童现状据中国妇联今年二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
2、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笔者通过对所在地老厂乡进行调查,全乡在读中小学生共有留守儿童887人,占学生总数的22.26.。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与监护等多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一)安全问题。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镇打工经商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总体来说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危及生命安全;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欺负和侵害的对象;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控,或因偷窃、伤害他人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四是有一个群体更特殊,那就是留守女童。在
3、留守女童中,被猥亵、被虐待、被诱奸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二)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状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性格比较孤僻,在家主要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生活,性格不如其他同龄人开朗、自
4、信;另一类却调皮捣蛋,喜欢搞恶作剧,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对孙辈的溺爱,不忍心管教,发展到后来就管不住了。(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
5、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不良学习习惯越来越多,具体表现为:学习时间不固定,课堂上思想好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课下对知识消化不及时,不懂也不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善于他人交流,学习情绪化。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甚至
6、缺失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父母为主体施行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来自父母的管理和监护则是保障孩子人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在我们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地弱化了,甚至是缺失的。2010年5月25日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
7、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外出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对于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和监护,他们基本上是爱莫能助的。父母外出以后与在家孩子的联系和沟通是少之又少的,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与引导,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有的甚至滑向犯罪边缘。2、临时监护人基本不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多达84.6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弱,无法保护和
8、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二)学校缺乏有效管理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的那样:“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致,学校生活在某些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条件”,许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
9、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部分学校只看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学校缺乏人性味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2、一些学校认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至于在社会上犯的错事学校难以管理到位;农村基层村(居)委会则认为学生就应该归学校管。这种教育思想正好助长了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滑坡,放纵了他们行为的越轨。3、还有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一种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
10、越少的“马太效应”。4、有的老师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部分老师,说起留守儿童时能够罗列他(她)们的毛病、缺点和错误数十种。(三)社会的不良环境影响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年纪小,判断力差,往往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很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把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进而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农村 留守 儿童心理 健康 问题 对策 本科 本科毕业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