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
2、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3、(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
4、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北京: 5 5 深圳: 12 23 温度中有
5、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
6、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7、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单元知识进行概括,建立知识结构; 2、会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整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脉络。 教学方法:引发矛盾,引入课题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多元评价,建构知识应用实际,解决问题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发矛盾,引入课题 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投影老师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数型质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你们说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呢? 说得有理,我们学过有关数的知识很多,就像刚才我们在猜
8、谜时就用到了数的整除中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复习数的整除,板书:数的整除复习 齐读课题,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们就开始复习。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 集中呈现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学过的数 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整理在下发的纸上。(请大家认真讨论商量,并由组长记录)待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完整,又科学合理。巡视 2、 逐个梳理 1)小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中,每人挑1至2个名词说说意思。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示随意在黑板上贴出各个名词)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数的整除这部分首先学习的是整除,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再推荐代表发言
9、。(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 提示:整除是基础,整除前提下产生了约数与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步引出公倍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奇数、偶数等。) 说得真好!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对于今天整理出来的数的整除脉络图,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过整理,可以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 自学课本,看一看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三、应用、解决问题 1、填空题 在1-20的自然数中,有( )个奇数,有( )个偶数,有( )个质数,有( )个合数,奇数中的( )是合数,偶数中的( )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
10、数是( )。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3、选择题 (1)一个合数的约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如果a 和 b 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A) a B) b C) a b D) 1 4、判断题 (1)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整除。 ( )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 ) (3)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 ) (4)24分解质因数 24 = 22231 。 ( ) (5)一个自然数的最大约数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数。 ( ) 5、把下面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 15 8
11、17 20 四、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今天我们共同上了一节数的整除的整理与复习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大家特别聪明、好学,老师很高兴与大家共同渡过了这美好的40分钟,而且我们已经是 多次合作,所以我想与大家做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老师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好吗?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字,每一位数字依次是: 1)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数; 4)质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的和; 5)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6)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7)有约数2 和3 的一位数; 8)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 9)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
12、7 的数; 10)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11)最大的一位数 。 同学们以后有事需要老师帮忙,随时call我。 这节课上到这里可以吗?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4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2.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3.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3、1. 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请学生想象后回答自己的想法。 2. 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的铁路,雨刮器刮过的车窗,旋转门。 3.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4. 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5. 找一找:请你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活动二:进一步认识圆柱和
14、圆锥。 1. 圆柱与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2. 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 找一找下面的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4. 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5. 下面图形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6. 想一想,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7. 看图算出箱子的长、宽和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4
15、教学目标 1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同学们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
16、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17、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圆柱展开图和探索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认识圆柱展开图,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表
18、面积。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建立展开图与圆柱侧面、底面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圆柱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表面积公式计算实际图形的表面积。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2复习相关知识 (1)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它们是怎么计算的?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圆柱,揭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说说应该要求出圆住的表面积,必须哪些条件吗?并说说理由。 生:因为圆柱的表面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所以用一个侧面积加
19、上两个底面积。 2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1)师:(课件出示上堂课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上堂课,我们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以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谁还记得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拿一个圆柱形的纸盒,指出它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然后展开,使学生直观看到圆柱展开图是两个同样大的圆和一个长方形。 (4)议一议: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学生讨论。 学生:圆柱的表面积就是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4)教学例题: 出示教材中圆柱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圆柱的高和半径,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5)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如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