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
2、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3、(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
4、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北京: 5 5 深圳: 12 23 温度中有
5、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
6、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7、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单元知识进行概括,建立知识结构; 2、会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整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脉络。 教学方法:引发矛盾,引入课题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多元评价,建构知识应用实际,解决问题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发矛盾,引入课题 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投影老师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数型质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你们说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呢? 说得有理,我们学过有关数的知识很多,就像刚才我们在猜
8、谜时就用到了数的整除中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复习数的整除,板书:数的整除复习 齐读课题,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们就开始复习。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 集中呈现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学过的数 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整理在下发的纸上。(请大家认真讨论商量,并由组长记录)待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完整,又科学合理。巡视 2、 逐个梳理 1)小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中,每人挑1至2个名词说说意思。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示随意在黑板上贴出各个名词)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数的整除这部分首先学习的是整除,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再推荐代表发言
9、。(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 提示:整除是基础,整除前提下产生了约数与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步引出公倍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奇数、偶数等。) 说得真好!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对于今天整理出来的数的整除脉络图,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过整理,可以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 自学课本,看一看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三、应用、解决问题 1、填空题 在1-20的自然数中,有( )个奇数,有( )个偶数,有( )个质数,有( )个合数,奇数中的( )是合数,偶数中的( )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
10、数是( )。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3、选择题 (1)一个合数的约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如果a 和 b 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A) a B) b C) a b D) 1 4、判断题 (1)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整除。 ( )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 ) (3)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 ) (4)24分解质因数 24 = 22231 。 ( ) (5)一个自然数的最大约数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数。 ( ) 5、把下面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 15 8
11、17 20 四、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今天我们共同上了一节数的整除的整理与复习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大家特别聪明、好学,老师很高兴与大家共同渡过了这美好的40分钟,而且我们已经是 多次合作,所以我想与大家做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老师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好吗?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字,每一位数字依次是: 1)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数; 4)质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的和; 5)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6)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7)有约数2 和3 的一位数; 8)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 9)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
12、7 的数; 10)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11)最大的一位数 。 同学们以后有事需要老师帮忙,随时call我。 这节课上到这里可以吗?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4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2.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3.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3、1. 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请学生想象后回答自己的想法。 2. 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的铁路,雨刮器刮过的车窗,旋转门。 3.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4. 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5. 找一找:请你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活动二:进一步认识圆柱和
14、圆锥。 1. 圆柱与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2. 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 找一找下面的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4. 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5. 下面图形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6. 想一想,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7. 看图算出箱子的长、宽和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4
15、教学目标 1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同学们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
16、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17、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圆柱展开图和探索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认识圆柱展开图,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表
18、面积。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建立展开图与圆柱侧面、底面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圆柱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表面积公式计算实际图形的表面积。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2复习相关知识 (1)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它们是怎么计算的?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圆柱,揭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说说应该要求出圆住的表面积,必须哪些条件吗?并说说理由。 生:因为圆柱的表面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所以用一个侧面积加
19、上两个底面积。 2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1)师:(课件出示上堂课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上堂课,我们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以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谁还记得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拿一个圆柱形的纸盒,指出它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然后展开,使学生直观看到圆柱展开图是两个同样大的圆和一个长方形。 (4)议一议: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学生讨论。 学生:圆柱的表面积就是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4)教学例题: 出示教材中圆柱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圆柱的高和半径,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5)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如果
20、出现列综合算式的,要给予表扬。如果没有。提出兔博士的话,鼓励学生尝试,老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练习 试一试 (1)提出试一试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 (2)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注意本题中给出已知条件是圆柱的底直径。 四、巩固 练一练1:则由学生独立完成。 练一练2:此题是一个半圆柱体,应该怎样理解它的表面积,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练一练3:先指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自主解答。 五、家庭作业 自己找一个圆柱体的物体,来测量它的数据并计算出它的表面积。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
2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
22、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xx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
23、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24、。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xx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xx元的 10% 超过20xx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
25、,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xx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xx小于5000就属
26、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xx)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
27、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快?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中间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的认识。(板
28、书课题) 2同学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板书:乘积是1 两个数 3你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师:说得好,因此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把板书补充完整) 4举例说明,什么叫互为倒数? 师:3是倒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们说得对,谁能说出几组倒数? 同桌互相说,每人说两组。(指名说) 问:怎样判断他们说得是否正确? 生:看这组数的乘积是否是1。如果乘积是1,这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等于1,这两个数不是互为倒数。 5思考:1的倒数是几?为什么?0有倒数吗?为什么?
29、 板书: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二)求一个数的倒数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倒数的意义,也能正确地判断出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那么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呢? 1出示前面的投影,找特点。 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结果同前后同学交流一下。 问: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一规律,你们试着做一做下面的题。 学生说老师板书: 3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谁来给同学们汇报一下?(23名) 板书:求一个数( )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问:老师为什么要空出一些地方?
30、 生:0除外。 问:为什么要加上0除外?(板书:0除外。) 问:你们现在知道一上课时,老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快了吗?奥秘在哪儿?你们已经知道了方法。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写出它的倒数吗?比一比看。 4课堂练习。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5的倒数是怎么想的? 问:2的倒数是几? 10的倒数呢?怎样又对又快地写出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呢? 5写出1.5的倒数,怎样做? (三)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倒数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题,检验一个我们这节课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 (四)巩固练习 1投影。 问:怎么填得这么快,你是根据什
31、么填的? 问:谁能回答? 你根据什么填的? 为什么根据倒数的意义填? 看下一组题: 问:怎么填?根据什么?与(2)有什么不同? 师:所以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符号,千万不能出审题错误。 2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课本24页第2题做在书上,用线连接,投影订正。) 3判断下面各题。对的举,错的举,并说明理由。 投影出示: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2)2.5和0.4互为倒数。 ()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2.5和0.4乘积是1,所以是对的。 (3)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问:错在哪里? 问:错在何处? 问:这道题错在哪了?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道
32、题是3个数的乘积是1,所以错了。 4游戏。 每个组第一个同学手里有一块小黑板,上面都有6个数字。每人写一个数的倒数,写完后传给你后面的同学。如果后面同学发现前面的题做错了,你可以改,再做下一题再向后传。最后一名同学做完后迅速把小黑板拿到前面来。哪一组又对又快做完,哪一组就是优胜。 评比表扬优胜,找出谁给前面的同学改了错。 (五)作业 课本24页第3,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这节课的设计思想首先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一上课就采取了师生比赛填空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快?有什么窍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起来了,他们迫切地想听完这节课,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这样,一上课就
33、抓住了学生的心。在课的最后,又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设计练习,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这节课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新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引出倒数的意义。而后又让学生自己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8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
34、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考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
35、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还没有学,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兴趣的情境,巧妙至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与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3倍,4倍或其他。 2、实验探究。 (1)教师
36、布置实验任务。 出示教材例2. 从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容器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来。 用倒水的方法量一量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布置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一号圆锥 二号圆锥 三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2)开展实验探究。 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 实验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3)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各组说说各种实验结果。 观察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
37、有两次或四次等不同的结果) 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各组互相观察各组的圆柱圆锥,发现只要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教师用标准教具装水实验一次) (4)总结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 圆柱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3、启发引导 推导公式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38、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V= 1/3 sh 师: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师做总结 4、简单应用 尝试解答 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实践性练习 师
39、: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水换成沙(或米)试一试,看结论是否一样。然后把它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它的体积。 4、开放性练习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猜测、验证、交流,从而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9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1920页例5例6及相关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注意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