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日常生活类.docx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日常生活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日常生活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日常生活类一、文言文阅读(共8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口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 .当友人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5 .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1).约定 (2).才 (3),离开 (4).拉,牵拉2 . (1)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友人感 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3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5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 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
3、,而且他已经认 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今”,现在;“斗”,争斗;“谬”,错。【20题详解】C.有误。甲诗以“护田”与“排网”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借此表达的是 他自己在退官闲居时期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坚守。故选Co【点睛】参考译文:(甲)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 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乙)蜀中有一位杜处土,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 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
4、作画套,乂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 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 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 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J这个 道理是不变的。三、课内阅读(共6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口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2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晓雾将歇() 四时俱备() (3
5、)五色交辉() 22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3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使人烦闷。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答案】21.(1).消散 (2).四季 (3).交相辉映22. (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自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6、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风景了。23. C【2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大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消散。(2)大意:四季常存。四时:四季。(3)大意: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实词:(1)欲:将要;颓:落下;沉鳞:代指鱼;竞:争相。(2)自:从;未:没;与: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2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C项中“繁多杂乱,使人烦闷”判断错误;“
7、猿鸟乱鸣”指来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让人赏 心悦目。故选Co【点睛】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 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书谱(节选)孙过庭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宋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 为绝伦,其馀不足观J可谓钟张云没,而羲
8、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 过之。张草犹当雁行久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 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J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 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酷一迁,质文三变,驰鹫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 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 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9、,总其终 始,匪无乖互。【注释】钟张:三国魏钟繇(ydo)和东汉张芝的并称。二人皆以善书名。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抗行:不相上下。雁行:排在他后面。假:如果。摭:拾取;摘取。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氏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C.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D.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2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回的一项是()A.夫自古之善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氏钟张信为绝伦/绝 多生怪柏(三峡) C.彼之四贤/修竭我盈(曹刿论战)D.未必谢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
10、山) 2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2)反玉辂于椎轮者乎!2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博采兼通,无愧书法。王羲之的书法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体现前人书写法则,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B.书法风尚格调,随世而变。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然而,质朴风尚因循 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C.书法继承传统,不背潮流。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 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D.草体即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以草书见长的书法家 有怀
11、素、张旭、王羲之、颜真卿等。【答案】24. B25. D26. (1)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2)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27. D【24题详解】B.本句译文为:(元常擅长隶书),伯英精通草体,两人最拿手的本领,而逸少(王羲之)集于 一身。据翻译可断为: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故选B。25题详解】A.擅长/优点、长处B.独特的,少有的/极C.那/对方,指代齐军D.他/他故选Do2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 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
12、忠于原文,不遗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重点词语:谓:说;继:继承。整句译为: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2)句重点词语:玉辂:以玉为饰,古代帝王所乘之车;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整句译为: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27题详解】D.以草书见长的书法家有“汉末张芝,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张旭、怀素”,颜真卿是楷书的 代表。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魏时期,有钟繇(yd。)和张芝的卓绝书艺,晋末是王羲之和王 献之的精妙。王羲之说:“近来研究名家书法,认为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 赏。”可以
13、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 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与张芝的草书比,排在他后面;张芝精研熟练, 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下功夫到那个程度,未必赶不过他。”这是推举张芝、 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 各种书体,也无愧于书法了。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但今(二王)不 及古(钟张)。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我认为,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妍美 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虽然人们书写文字,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
14、要;然而,正如酒有浓 有淡一样,质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 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关键是他们做到了质朴不违时宜,妍美不同时弊。所谓:“文采和朴 实配合适宜,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何必舍弃雕梁画栋的宫殿不住而去穴居,从用美玉装饰 的车上下来去乘连车辐都没有的古车呢?评论者又说:“王献之同王羲之的差距,就象王羲之同 钟繇、张芝的差距一样。”持这种意见的人自以为评价得很准确,却不是真正的了解这两种差距 之间的始末原由。况且,元常(钟繇)擅长隶书,伯英(张芝)精通草体,两人最拿手的本领, 而逸少(王羲之)集于一身。比草书他又能写真书,比真书他又多一样
15、草书,虽然从专业和精通 方面看有一点小不足,而在他涉足的许多方面都很出色。总的来讲,他们之间各有长短。阅读文言语段,完成题目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J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F1: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 入门不顾。28.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反。B.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C.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表示好感)。陈元
16、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29.【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期)去(离开)委(委托)信(信用)B.期(约定H期)去(离开)委(舍弃)信(信用)C.期(日期)去(到去)委(舍弃)信(相信)D.友人期(约定日期)去(去往)委(委托)信(相信)30 .【小题3】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2)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家君:31 .对这段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既是个“无信”又“无礼”的人。
17、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D.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32 .【小题5翻译句子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J33 .通过学习这则故事你受到哪些启发?【答案】28. C 29. B30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君:您。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1. C32 .远方说:“您和家父约定在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您不守信用;您在儿子面前骂父亲,就 是无礼。”33 .做人要方正,要明礼守信。(言之成理即可)2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句关键处是“引”和“顾”的解释,“引”字不可望文生义为“引导”,“顾”是“回
18、头看”的意思,而不只是一般性的“看”。考点:文言字词理解。点评:本题不难,课内阅读,文章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古文的语文是非常精炼的,一个字词往 往含有丰富的意义,所以阅读时不能简单地理解,而要根据语言环境准确地解释其全部意义,这 样才能理解其表达的真正含义。【29题详解】试题分析:“期”为“相约”,“去”是“离开”,“委”为“舍弃”,“信”为“信用”“守信”,故B全部正确。考点:文言字词辨识。点评:本题不难,老师讲解过此文,所考文言字词易于记忆。对学过的课文,要强化记忆,要注 意老师提示的易错点,比如本文中的“去”和“期”。翻译好文章,也是识记字词的方法之一, 翻译时要关键字语解释准确到位,方
19、能记得清楚。【30题详解】试题分析:君,都带有尊敬的意思:国君,君子,父辈。“尊”,是对别人说话,如“令尊”“尊 姓”,“家”,是自称,如“家父”。考点:文言常识。点评:本题不难,属常识性问题。学习古文,不仅是学习古代语言,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将优良的文化蕴含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了解文言中一些常识性知识, 学习古代语言的精华,对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也有重要的作用。【31题详解】试题分析:“去后乃至”此句说明陈太丘失约在先,不是“友”“不讲信用”“独自上路”,而是陈 太丘心急先走。考点:文意理解。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细心阅读理清文意便可解答。对文言文句子表达意思的理解,
20、要读好文章,清楚地了解每个细节,可将有关句子翻译好,先看清字面意思,再分析内涵。【32题详解】试题分析:两个“君”字要意义不同,要翻译好,一是对对方的尊称,一是指自己的父亲;“期”是“相约”的意思;“日中”本义为“日悬中天”,这里是“中午”的意思;“贝相是“就”,语气肯定;“信”是“信用”。考点:文言句子翻译。点评:本题不难,句子意思容易理解,难解字不多。古文翻译,是学习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 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 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33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文中元方所说的“信”字去理解,结合现实生活,真诚,
21、诚实,守信,皆可以议 论。考点:理解文章,观点表达。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明确,易于理解。解答此类主观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旨,从文章所表 达的思想谈起,联系现实生活,谈及感想,语言要精炼,主旨意义要突出。四、课外阅读(共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更熟。朵如葡 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缗,膜如紫绡,飙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 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注释】冬青:冬天是绿的。丹:朱
22、红色,像丹砂一样。红缗(zeng):红色的丝绸。缙,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绡(xido):生丝织成的绸。醴(li):甜酒。酪(Id o):奶酪。乐天:指白居易。34 .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中“书”在文中的意思是 o35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文中使用次数最多的说明方法是,显示这种说明方法的标志词是。36 .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案】34.书写,题写。35 .(1).打比方 (2).如36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34题详解】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
23、有到,陈太丘不再等 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 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 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 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 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 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占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 词语。“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考点 文言 题材 日常生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