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治国谋略类.docx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治国谋略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治国谋略类.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治国谋略类一、对比阅读(共6分)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出师表(节选)诸葛亮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鸳钝,攘除奸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 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 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诚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 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
2、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久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释】梁州: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 名。关河: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天山: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沧洲: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夙夜忧叹夙夜: 当奖率三军奖:以告先帝之灵告: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 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
3、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 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 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 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 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 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 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 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
4、不慎重吗? ” 阅读下面三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 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
5、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 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日:”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 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6、。”(节选自史记)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小大之狱(诉讼事件)/时时而间进(参与)B.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讽刺) C.期年(满)/彼竭我盈(充沛,饱满) D.忠之属也(忠诚)/望其旗靡(倒下) 14 .将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5 .甲文中的鲁庄公和乙文中的齐威王身上有哪些相同点?16 .根据甲、丙两文的内容,分析曹刿和赵括在谈兵论战方面有什么不同。17 .从甲、乙两文中有关战争内容的论述,分析它们对现代战争有哪些启示。【答案】13. C 14.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15 .虚心接受别人的
7、建议,从善如流。当初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别人指出后才明白过 来。坦然接受别人的建议,果断执行,取得较好效果。(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6 .曹刿的“谈兵论战”来自他对战场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而赵括的 “谈兵论战”是纸上谈兵,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战经验。(意对即可)17 .政治上要做到取信于民,民心向背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基础。知己知彼,详察敌情,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内政修明,国家强大,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 ”时时而间进”
8、句意为: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间:间或、偶然。所以“间:参与”的解 释错误;B. “面刺寡人之过者”句意为: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面刺:当面指责。所以 “面刺:当面讽刺”的解释错误;D. “忠之属也”句意为: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所以“忠:忠诚” 的解释错误;故选Co【14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 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孚:使信服。福:赐福,保佑。【15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人物的相同点。从甲文第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9、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 师”,作战过程中鲁庄公能接受曹刿的正确指挥,以及乙文“王曰:善。乃下令,齐威王听了 邹忌的谏言,直接夸赞好,并马上执行,可以看出鲁庄公和齐威王在别人指出不足后都能虚心接 受别人的建议,果断执行;从甲文第段“既克”的结果和乙文“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可以看出最后都取得较好效果。【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根据甲文第段“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第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的“谈
10、兵论战”来自他对 战场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从乙文“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兵,死地 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可知,赵括的“谈兵论战”是纸上谈兵,只有书本知识,没有 实战经验。【17题详解】本题考查从文中得到的启示。从甲文第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知:政治上要做到取信于民,民心向背是战争 能否取胜的基础;从甲文第段“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作战过程中曹刿的正确指挥以 及第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
11、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战后的论战,可知知己知彼,详察敌情,运用 正确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关键;从乙文“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威王纳谏后取得的成果,可知 内政修明,国家强大,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说:“应 是当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 是入(宫)拜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 ”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 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
12、姓, 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 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 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 件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随。”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 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察看车辙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 军。战胜齐军后,庄公问这样做的
13、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土 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士气消失了,我军的士气正旺 盛,所以战胜了他们。战胜齐军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士气消失 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乙:齐威王说:“好! ”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 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 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
14、个月以后,还不时 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 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丙: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 奢都驳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 搏的事,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毁 掉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二、课内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
15、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 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 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 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敢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 受恩感激。出师表18.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
16、的一项是()A.不求闻达于诸候;隔篁竹,闻水声B.明灭可见;以伤先帝之明C.兵甲已足;不足为外人道也D.陛下亦宜自送;肉食者送之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0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诸葛亮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要影响的三件往事,分别是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托 孤。B.选文第两段中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自己深得先帝的 信赖,也显示了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C.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一句中的“此”指“五月渡泸,南方平定”和“北定中 原,兴复汉室”
17、两件事。D.选文第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佞。21.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 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 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 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 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 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出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18、逸群:超群。殊量:特殊的才干。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宿服: 十分佩服。奇雅:奇伟儒雅。请结合选文出师表和链接材料简要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围绕内容侧重点 回答)【答案】18. D19.(我)因此感动而奋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我)在战事失败之时接受重任,在危急紧迫关头奉行使命。20. B21.忠心耿耿、深谋远虑、知恩图报、远见卓识、尽职尽责、淡泊名利;才华出众、有勇有谋。【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A.使听闻/听到;B.亮,与“暗”相对/英明,圣明;C.充足/值得;D.都是“谋划”的意思;故选Do【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1)由
19、是:因此;感激:感动,奋发;遂:于是,就;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2)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败军:战事失败;际:时 候。【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B. ”显示了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诸葛亮五次提到“先 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样表达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 人;故选Bo【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选文中“遂许先帝以驱驰”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知,因为刘 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他就尽心辅佐,白帝城托孤之后,他夙夜忧虑,可见诸葛亮知恩图报、 忠心
20、耿耿;选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与链接材料”躬 耕于野,不求闻达”写出诸葛亮隐居南阳,表现诸葛亮淡泊名利;选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及链接材料“亮时年 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以亮为军师”可知,诸葛亮有远见卓识,才华出 众。【点睛】参考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 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 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
21、急之时奉命出 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 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 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 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 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 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 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
22、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 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 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链接材料】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 众不同。遇到汉末的动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 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 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
23、27岁, 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 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 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 葛亮为丞相。阅读出师表一文,完成下面小题。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 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 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考点 文言 题材 治国 谋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