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处置技术指南(DB37-T 4617—2023).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重金属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处置技术指南(DB37-T 4617—202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金属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处置技术指南(DB37-T 4617—2023).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13.020.40 CCS Z 01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6172023 重金属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处置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ex-situ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ediments 2023-05-19 发布 2023-06-19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T 4617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体原则.2 5 工程选址及处理场平面布置.2 6 底泥贮存及转
2、运.2 7 底泥处理.3 8 底泥利用处置.4 9 废水处理.5 附录 A(规范性)重金属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处置工艺选择导图.6 附录 B(资料性)重金属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处置工程案例.7 参考文献.8 DB37/T 4617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省环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DB37/T 46172023 1 重金属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处置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水体重金属
3、污染底泥疏浚后处理处置工程选址及处理场平面布置、底泥贮存及转运、底泥处理、利用处置及废水处理的指导。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河流、湖泊、水库、坑塘等水体重金属污染底泥的异位处理处置。本文件不适用于经鉴别为危险废物的底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4684 建设用砂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T 30760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CJ
4、J 1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HJ 1091 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底泥 sediment 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的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也可被称为沉积物)。来源:DB37/T 44712021,3.1 3.2 底泥异位处理处置 ex-situ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sediment 将污染底泥收集后再进行处理并最终处置的过程或方式。3.3 重金属赋存形态 fractions of heavy metals 重金属与环境介质的结合形态
5、。注:通常采用连续提取技术进行分析。五步连续提取法(Tessier法)将重金属赋存形态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及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五种形态,三态提取法(BCR法)将其分为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四种形态。根据重金属在底泥中的稳定程度将残渣态归为稳定态,其他态归为不稳定态。3.4 底泥筛分 sediment sieving DB37/T 46172023 2 以粒径分布为依据,采用一种或多种筛分设备将底泥(3.1)组分按粒径进行分离的过程。注:粒径小于75 m为泥,粒径介于75m4 750 m为砂,粒径大于4 750 m为石。3.5 底泥淋洗 sed
6、iment washing 用清水或化学药剂对底泥(3.1)进行洗涤,将附着在底泥颗粒表面的重金属洗脱、溶解、螯合、分离的过程或技术。3.6 底泥重金属稳定化 sediment stabilization 通过添加稳定剂,改变底泥(3.1)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或化学组成形式,从而降低其溶解性、迁移性及毒性的过程。3.7 底泥固化 sediment solidification 通过添加固化剂,将污染底泥转变为不可流动固体或低渗透性的紧密固体的过程。4 总体原则 底泥异位处理处置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并符合相应的标准和管理规定。4.1 底泥处理工艺的选择与设计宜综合考虑底泥物理特征
7、、污染特性、工程规模以及利用处置条件,4.2 工艺选择导图宜见附录 A。相关工程案例见附录 B。5 工程选址及处理场平面布置 工程选址 5.1 5.1.1 工程选址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区域规划,综合考虑土地性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环境、交通、人文情况以及经济等因素选定。5.1.2 工程选址宜遵循下列原则:a)优先选择可利用的空地或废弃场地;b)优先选择运输距离适宜、交通便利的区域;c)优先选择地形、地质、水源等条件良好,便于施工的区域;d)与敏感保护目标保持适当距离,防护距离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处理场平面布置 5.2 5.2.1 处理场设置围墙或围挡等隔离设施。5.2.2 处理场根据不同
8、使用功能划分功能区,主要为办公区、作业区和贮存区,办公区宜设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贮存区分为处理前底泥贮存区和处理后底泥贮存区。5.2.3 处理场内道路设计满足安装、检修、运输、消防的需要。主要道路宽度根据工程量核定,一般不宜小于 6 m,宜设置环形道路。5.2.4 处理场内设置降尘措施,出口设置车辆清洗设施。5.2.5 工程竣工设备拆除后,对处理场地进行修复,恢复其生态原貌。6 底泥贮存及转运 DB37/T 46172023 3 底泥进入处理场时,根据含水率选择密闭车辆、密闭驳船及管道等运输方式,加强运输过程的监6.1 控和管理。底泥贮存堆场或贮存池做好防水、排水、防渗、防溢流措施。6.2
9、处理场内底泥转运时,根据含水率选择泵管、铲车、皮带输送机等转运方式。6.3 底泥经处理后,杂物、砂、泥、固化体等组分宜分别暂存至独立的贮存区域,并及时清运、处置,6.4 车辆运输尽量避开交通高峰期。7 底泥处理 底泥预处理 7.1 7.1.1 底泥处理宜设置预处理环节。7.1.2 底泥中杂物较多时,进行杂物清除预处理。底泥中植物残体、废弃塑料制品、玻璃、织物、砖块、混凝土块等杂物含量较高时,可设置垃圾分拣机、格栅等设备;底泥中混杂的铁钉、铁丝、铁块等磁性杂物较多时,可设置电磁除铁器、永磁除铁器等磁选设备。7.1.3 底泥板结成块时,设置破碎装置或水力冲刷装置,提高底泥均匀度。底泥筛分 7.2
10、7.2.1 底泥中砂、石组分比例较高时,宜进行筛分处理。7.2.2 底泥筛分在流态条件下进行,含水率满足筛分和提升设备正常运转的要求。7.2.3 根据底泥筛分处理量和利用处置途径要求,选择各级筛分设备的类型、型号和数量,筛分设备可选用粗筛、流筛、滚动筛、振动筛、旋流器及组合设备等。7.2.4 根据底泥粒径分布、粘度等物理性质,以及各粒径组分的重金属含量等污染性质,设置各级筛网孔径尺寸和旋流器分离粒度,尺寸和粒度宜参考 GB/T 14684 颗粒级配的要求。底泥淋洗 7.3 7.3.1 底泥中重金属赋存形态以不稳定态为主时,宜进行淋洗处理。7.3.2 根据重金属种类、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等,通过试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金属污染底泥异位处理处置技术指南DB37-T 46172023 重金属 污染 底泥异位 处理 处置 技术 指南 DB37 4617 202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