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阅读.docx
《浙江省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阅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编-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2023浙江宁波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南唐冯延巳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西江月宋贺铸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怅怅,此段不堪回想。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注】锦壶:漏壶,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也称“漏刻”,漏 壶中插入一根标杆,称为“箭工 一般认为,本词写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作者 赴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途中。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
2、正确的一项是()A. “红烛泪阑干”运用拟人手法,既交代了时间,描绘了室内环境,也饱含着人物内心 深切的情感,与下片的“和泪试严妆”形成巧妙的照应。B. “难销夜似年长”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煎熬,这种煎熬是与情人天各一方 以及无法借书信聊解相思等多种因素促成的。C.贺词善于化用名句,“此段不堪回想”让人自然联想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惘然“,“欲寄书如天远”则与“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异曲同工。D.两首词形象生动,意境幽妙。冯词中那位头戴横钗独自在花阴水畔流连春光的女子, 贺词中那对扶肩携手、待月看花的情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词在情感内涵上
3、的异同。(2023浙江金华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大酶唐杜审言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参考答案:1. D 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思远怀人和落寞孤愁的情感。不同点:从“锦壶催画箭”和梦中杨花纷飞的春日景象与眼前落梅无声的冬日景象的对比中可以看 出,冯词还包含着女子对时光飞逝、容颜难驻的感叹;结合注释,从“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可以看出,贺词也寄寓着作者深深的宦海 沉浮之苦和羁旅漂泊之悲。【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那位头戴横钗独自在花阴水畔流连春光的女子”错误。冯延巳词开头两句写的是女子睡在 床上梦见当年与情人在春水杨花的旖旎风光
4、中欢会悠游的场景,选项中说的“头戴横钗”赏 景,对第一句理解有误,独自“流连春光”对第二句理解有误。故选Do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开头两句写的是女子睡在床上梦见当年与情 人在春水杨花的旖旎风光中欢会悠游的场景;“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和泪试严妆”实写 女子现实的孤单寂寞,表达了思远怀人的情感。“锦壶催画箭”句表达了时光飞逝的感慨,暗 含女子容颜老去的感伤。西江月词主要写相思之苦。上片追忆昔日欢会的情景。其中“携手看花扶肩待月言其 感情之深。后二句写别时即“已依依。而今回想自当是更为悲伤凄婉。下片抒别后相思之情, 表达了思远
5、怀人和落寞孤愁的情感。“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小窗风雨清冷,声声 碎人愁肠,更无奈,独眠孤舟枕上。结合注释“本词写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作者赴 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途中。以“更”更进一层,“孤舟枕上”,把羁旅愁思、宦途沉浮与 恋情打成一片。3. B 4.诗中所涉地域极广。毗陵、震泽、九州、万国,背景宏大。民众极多。士 女欢娱、普天同庆,场面热闹。愿景丰富。诗歌中蕴含着为百姓祈福,愿国家长治久安, 年年岁岁五谷丰登的愿景。【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f真实再现百姓在海上微鼓撞钟少错,“伐鼓撞钟惊海上”是虚写,“惊海上”是夸张手法。答案第1页,共10页 故选
6、Bo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发端别致,起句七个字连举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 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可见诗中所涉地域极广。毗陵、震泽、 九州、万国,背景宏大。颔联具体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诗中只选择了“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 现了庆祝活动声势的浩大。又以“新妆袪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士女 欢娱、普天同庆,场面热闹。由此可以想见参加活动的民众极多。尾联以赞颂和祈愿作结。“火德云官逢道泰”,是写武则天顺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时运亨通。 “天长日久属年丰”,承上句意,为百姓祈福,但愿国
7、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诗歌中蕴 含着为百姓祈福,愿国家长治久安,年年岁岁五谷丰登的愿景,可见愿景丰富。5 . D 6.相同:两首诗都因秋生感,都有时光流转、生命消逝之感。不同:苏诗由对朋友新丧的悼亡,强调了自己匡扶天下的壮志至老不衰。柯诗由客居他乡的愁苦,进而抒发了远行在外的孤独寂寞。【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使主人公心境宁静平和,通篇不见怨艾之语”错误。诗人写“月”的多情,加强了孤苦无依 之感。故选Do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相同:两首诗都名为“秋夜有感”,都是因秋而生发感触动;从“朋友新凋丧风叶落空阶等句来看, 都有时光流转、生命消逝之感
8、。不同:苏诗“朋友新凋丧,湖山旧钓游。平生匡复志,老去未能休”,诗人因朋友新丧悼亡,“老去 未能休”强调自己虽然年老,但匡扶天下的壮志至老不衰。柯诗“秋声感客怀”,诗人因客居他乡而生发愁苦,进而抒发了远行在外的孤独寂寞。7 . D 8. (1)陈诗托物言志,诗人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 实则是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 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 答案第2页,共10页酬的苦闷。(2)张诗写兰逢春而威蕤,这是它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用兰比 喻贤
9、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表达了不慕求虚荣、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 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写出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之情错误,“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意思是谁 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并不 是兰花心生喜悦。故选D。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陈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诗歌的首联写到春夏时节兰若花叶茂 盛,颔联又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写出了诗人对兰若秀色超群的赞美。而最 后两联写到秋风渐起
10、,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所以本诗写出了兰若由茂盛到芳华尽失 直至枯萎的过程,但诗人表面上是在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通过对兰若的描写 来写自己,借此比喻(象征)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 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象征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透露出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2)张诗也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歌的首联,作者用整齐的对偶句点明了自己的歌咏 对象春兰与秋桂。并用“蕨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的特点,颔联写兰桂 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它们自有芳心美意,遇时而发,不求人知。尾联点明兰散发芳香并非 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
11、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 折两句以春兰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和内心的恬淡从容。9 . B 10. (1)从风筝高飞靠“一丝”句可知,有时成功需要凭借他人之力。(2)从风筝靠 “儿童手”“摇尾昂头”及“儿童疾走莫漫狂”可知,得势顺利时不该趾高气昂。(3)从“春风那 可常”“朝来雨声骤”“又是清明候”句可知,社会有盛衰变迁,自然规律是公正的。【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一语双关,可联想到政治开明、有法度有条理”错误。君不见朝来雨声骤,人间
12、又是清答案第3页,共10页明候”是说社会有盛衰变迁,自然规律是公正的。这里的“清明”一语双关,可联想到政治开 明、有法度有条理。但“清明妆点最堪宜”的意思是说风筝是清明时最合适的装饰。这里的“清 明”并非一语双关。故选Bo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主旨的能力。“一丝斗上云霄际”是说风筝凭借一根丝绳而直上云霄,由此说明了有时成功需要凭借他人之 力的道理。“摇尾昂头如得意。是以拟人的手法写风筝趾高气扬的样子;再结合“舒卷只在儿童手”可知, 顺势并非一成不变,得意也是有所凭借的,所以得势顺利时不该趾高气昂。“儿童疾走莫漫狂,如此春风那可常”更是以劝告的口吻,直接说明了得势顺利时不该趾高气 昂的道理。
13、“如此春风那可常。君不见朝来雨声骤,人间又是清明候”是说时节的变化自有定数,这是不 可改变的规律。作者也一语双关,暗示社会自有盛衰变迁,自然规律是公正的。11. B 12. (1)赵诗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 诗人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2)卢曲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 春光,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B. “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错,不是“物物相争、各显其能”,而是“物 物相融,各安其位”的天然画卷。故选Bo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
14、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赵诗中,“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意为: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 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诗人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 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此次郊游所得: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 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却是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 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 情的反应。可见诗人借助梨花盛开与王陵无人祭祀的对比,表达了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 答案第4页,共10页村生活的心情。卢曲中,“柳濠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
15、燕语茅茨。意为: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 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开头三 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 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13 . B 14.杜诗以月清、月不变反衬自己内心之苦和年岁之老,借月亮表达对世上无 干戈的期望。晏诗用月景引出羁客之情,又借猜想素娥独在清冷月宫的怅恨之情写自己无处排遣的孤 独、寂寞。【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杜诗以传说中的蟾蛛和玉兔喻指自己”说法错误,是以传说中的蟾蚁和玉兔
16、代指月亮。 故选Bo1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杜诗颈联“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的意思是月亮只是增加了我这颗赤诚之心的忧伤,能让 更多的白发萌生在我的头顶。作者以前两联的“月影清和“蟾不没”兔长生来反衬自己内心 的忧伤愁苦和年岁之老。尾联“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意思是月亮啊,你应该知道眼下正 是干戈遍地,到处都在打仗,就不要再把光芒洒向军营了。诗人劝月“休照”兵营,以免将士 们睹月而思家,借月亮表达对世上无干戈的期望。晏诗前两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是说一轮明月静静地洒下皎洁的清辉,庭院 里梧桐树摆弄着自己的影子;在这寂寞的中秋夜,漂泊的旅人只能独坐灯火阑珊的角落。
17、作 者用月景引出漂泊在外的羁旅情思。“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意思是素洁的嫦娥 啊,你真的无怨无悔吗?夜夜相伴清冷的玉蟾和孤寂的桂花。作者又借猜想素娥独在清冷月 宫的怅恨之情来抒发自己无处排遣的孤独、寂寞之情。15 . D 16.思念故乡的伤感。“风物本吾家”句,作者由冷泉亭周围景物触发了对与此 相似的家乡的思念,以及归不得的伤感之情。家国之痛。当时北方的中国在异族统治之下,作者“本吾家”“今为客”之叹,饱含对整个国 家和民族的命运之叹了。壮志难酬的苦闷“醉舞”两句,作者以鸾凤自比,表明自己正直高尚,才华横溢,却只能借 酒浇愁,排遣苦闷,寄居江南,不能收复失地,壮志难酬。答案第5页,共
18、10页【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整首词托物言志”错。此词还采用借景抒情手法,词人借冷泉亭周围与家乡相似的景物抒 发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哀叹。故选Do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思念故乡的伤感。“风物本吾家句,词人因看到冷泉亭周围的景物有与家乡相似的地方,而 词人家乡已被金人占领,故联想到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失地,以及归不得的伤感之情。因此,这 里的“恨”有词人的思乡之“恨”。家国之痛。借景抒情,词人借冷泉亭周围与家乡相似的景物抒发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民族命 运的哀叹,当时北方的中国在异族统治之下,作者“本吾家”“今为客”之叹,饱含对整
19、个国家 和民族的命运之叹了。壮志难酬的苦闷。醉舞”两句,“鸾凤”汉族传说中的神鸟。比喻贤良、俊美的人,这里喻诗 人怀才,但为什么“醉舞”那只能是怀才不遇,难以实现理想,所以诗人应是怀才不遇,难 以实现理想的形象,于是解酒消愁。作者以鸾凤自比,表明自己正直高尚,才华横溢,却只 能借酒浇愁,排遣苦闷,寄居江南,不能收复失地,壮志难酬。17 . B 18.“艳晨易午”三句表明人们本沉浸在出游的欢乐场景中,而“骤卷风埃”打断 了这个美好进程,游人特别是女子在风中被刮得无法维持自己的美好形象。(也可以理解为 狂风骤起,尘埃飞扬,遮蔽了青山翠峰,让人无法赏景。)“散红缕”数句表明下雨后春雨溅湿了游人的行裙
20、,弄脏了游人的鞋子,游人狼狈(围绕“恨 春太妒”展开,言之成理也可以。)“峭寒暮”三句指天色渐暗,天气转冷,本是充满期待的出游,因为春雨而被中断,乘兴而 来,却无法兴尽而去,游人只能在冷峭的薄暮中散场。【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语言、手法、情感的能力。B.“用拟人手法”错误,“绮罗争路”采用的是借代手法,绮罗代指美女或贵妇。故选Bo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艳晨易午。正笙萧竞渡,绮罗争路”三句,概绘了当时西湖寒食游人踏青的盛况。言游人在春日遇到一个少见的艳阳天,所以在心目中觉得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从清晨转为晌午。是答案第6页,共10页时,湖面上游船如蚁,笙
21、歌阵阵;岸堤上年青女子摩肩接踵,人群如流,互相争道而行。词 人对西湖繁华晴日的描述,是作为伏笔来与下面的雨境狼藉成强烈对比。“骤卷风埃”描写突 然间狂风骤起,尘埃翻滚,以至于“半掩长蛾翠妩。导致游湖女子的秀发散乱,花容失色, 纷纷以袖、巾掩面而行,打断了这个美好进程。“散红缕。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几句写刹时雨点来临,那些豆大的雨点将许多桃花瓣、杏 花瓣一一击落在地,任人践踏。这时候,连无知的春燕也停止了呢喃声,似在为这场狂风骤 雨发愁,默默地在雨中低翔。下片写因为下雨,导致雨水溅湿了游人的行裙,弄脏了游人的 鞋子,游人狼狈。这几句指出下雨导致了人们出游的不顺。“恨春太妒。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
22、”三句说这场大雨是“春姑娘”的嫉妒心在作怪,因此下一 场大雨不但使游春女子的罗裙湿透,也使其“金莲”(即双足)沾满了尘埃,弄得她们狼狈不 堪,实在可恨。“峭寒暮。更萧萧、陇头人去”三句,言傍晚时分,天色逐渐昏暗,天气渐冷, 寒风中有人用笛子吹着陇头曲渐渐远去。上片写游人乘兴出游,竞相争路,这几句写在 薄暮和寒冷中散场。可见是天气的变化导致出游不顺。19 . D 20. (1)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 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并借借李广、烛之武等典故, 表达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2)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
23、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 而勾起回忆。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 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 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故选Do2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立功不赏,英雄受抑,千古同慨。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 地问道:有谁对此不平之事同情呢?激愤之气,溢于言表。最后两句:“叹臣之壮也不如人, 今何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2023 年高 语文 模拟 汇编 阅读 鉴赏 古代 诗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