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节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一、地质环境的内涵所谓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 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 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地质 环境的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对地质环境下限位置的确定,目前有多种 意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为 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类则是从环 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适宜性来衡量,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 地壳深部甚至地幔。地质环境是
2、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客 观实体。它对人类的作用可分为地质资源开发与地质体的利用两大方面。地质 资源开发包括人类开采地下固体矿产、石油和地下水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地质体的利用主要是指人类对地质体的空间利用以及地质体的物理、化学特征 及其对人类的适宜性等,人类在地球表面修建楼房、筑路架桥、地下开挖隧道、地 质景观欣赏等。人类依赖地质环境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 地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地质环境与大气、水、生物,甚至宇宙空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它与大气圈、水 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进行着密切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这种物质循环与能 量交换的关系常称为
3、“地质作用”,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开放的系统。广义而 言,地质环境的空间范围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下部,这些圈层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之间进行着频繁而剧烈的能量迁移和物质交换。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剧增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 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而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则表现出两种不 同的反应趋势 良性反应(正环境效应)和恶性反应(负环境效应)。人类活 动的方式以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共同构成了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为对象,注重地球各圈层界面特征的研究,从总体上了解人 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和原因(自然的和人为的),并预测其变
4、化趋 势是当今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宏观生物学向深度和广度发 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三、陆地水圈演化与地下水渗流理论地球水圈由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三部分组成,大陆范围内的大气水一地 表水一地下水既是宏观上全球水圈和水循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在一定程 度上具有独立意义,即大陆水圈的大陆水循环。在地球表层系统,水圈是与岩石 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定的物质系统,水是联系各个圈层的媒介。 水广泛渗透和作用于大气、岩石和生物要素中;水作为载体在水圈与岩石圈之 间、水圈与大气圈之间、水圈与生物圈之间传输物质和能量,是连接各个圈层的 纽带。地下水在土壤和
5、岩石空隙间不断运移,可溶解和富集各种离子、胶体及气 体物质,并与土壤和岩石发生物质交换,其机理是研究地下水和土壤环境污染的 基础,在固体废物处置、核废物地质处置中将发挥应有的作用。环境地质学需要开展陆地水圈的形成条件、演化规律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 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开展地下水渗流理论、弥散理论以及在各种地质过程中水岩 相互作用的研究;开展海平面上升预测及其对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的影响、全球性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大流域地下水资源可再生性与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短 缺与供需矛盾及其出路的研究。四、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生态环境地质是研究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生态地质”的概念更好地体
6、现了地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相 互作用。在国外,很难区分生态环境地质与地质生态学、地生态学(地学生态 学)、景观生态学的区别,它们的研究内容均体现了地学与生态学的结合。如荒 漠化、水土流失、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恶化等既是环境地质问题,也是 生态环境问题。五、医学环境地质问题生命元素在岩石一土壤一地下水一作物一人体系统中的赋存状态和不同介 质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环境地质效应;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区域规律及其对农 作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陆地表层的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健康和地方病的关系; 农业优质高产与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中生命部分和非生命部分(地质环境) 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等,已成为
7、环境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环境地质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六、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是地球表层系统演化过程中发生的渐进性或突发性的灾变,地震、 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矿山瓦斯爆炸等地质灾害 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准确预报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位置还存在很 大困难,治理地质灾害的技术方法还有待突破。因此,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与科 学技术,开展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分布规律、趋势预测以及综合防治研究是环境 地质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七、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工程以环境地质学知识为基础,利用综合的工程技术手段,治理和 预防环境恶化,达到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治理各种环境
8、地质问题的工程, 同其他工程技术一样,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地质环境工程研究具有广 泛的内容,如荒漠化的防治工程,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复杂地基的处理技 术、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工程、污水净化处理工程、海水入侵防治工程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许多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生物 工程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作用,研究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及机理,污染物在含 水层中迁移转化的生物过程,污染源防治的环境微生物学等问题。八、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问题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大系统中一个最复杂的系统,它由五个圈层组成,包括 三个无机圈层及生物圈与智慧圈(人类活动圈)。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 互影
9、响的非线性关系。地球表层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是具有耗散结构特征 的开放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别是环境中的随机事 件,在系统演化的相对不稳定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除自然因素外,地球表层系 统的演化还涉及人类社会的多个层面,使其非确定性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因此,以动态观点,应用复杂巨系统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方法来探索 地球表层系统演化的特点、预报环境演化趋势是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前沿课 题之一。借助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等方法和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 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利用耗散结构论、灾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分形理论等 非线性科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
10、化将提高环境地质学的理论研究水平, 进一步完善环境地质学的学科体系。九、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与区划开展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建立地质环境质 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对特定流域或大型工程活动影响区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 区划研究并编制相关的图件,为土地利用、灾害防治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十、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环境地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调查、观测和监测采集数据,在成因机制、 分布规律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值模型,然后利用各种数据 进行验证、完善模型并预报未来的趋势。数据信息采集、流动、处理、加工、分析 的每一环节都与信息系统密不可分。建立全国性或特定范围内的环境地
11、质信息 系统已成为环境地质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结合全球 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网络技术(Web)和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EDSS),建立集信息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评价、预测和制图于一体的决 策支持系统,实现基于网络GIS的多源信息的综合利用、环境地质问题动态分析 与评价、数值模拟计算的三维空间分析、环境地质专题图件的数字化编图和绘 制。基础。二、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 潜能。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资,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
12、;人类在 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之中。 所以,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 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 进步,这种资源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矿物 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 源;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地质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更新资源,使用后不能 再生。水资源虽能得到更新,但其年可用量也是有限度的。所以,滥采、滥用地 质资源,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
13、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 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水体、土壤、岩石对污染物质具有自净功能,通过这种自 净功能,地质环境对外来的污染物质进行内部消化,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二)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 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 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1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 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2 .原生地球化学背景人类生存于地球化学场的作用下,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
14、元素及某些 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 或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其他元素,均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所以,环境的地球化 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3 .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和地质空间资源 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地质资源的丰富 程度及其可用价值的大小密切相关。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等资源 的储量和开采价值也是社会财富的一种衡量指标。没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种地 质资源,现代人类文明是不可能出现的。4 .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环境一方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及物质能量,另
15、一方面容纳并消化其废弃 物。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抗干扰能力时,就产生种种环境 问题。抗干扰能力差的地区,地质环境质量差,人类经济活动稍有不慎,就可以 使地质环境状况更加恶化。例如,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人类活动 的轻微干扰即会出现荒漠化等环境恶化的现象;处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华北 平原,如农田水利活动不当,很容易加剧土壤盐渍化,地质环境质量较差。5 .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日益扩大,地球上几乎已不存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 区域。天然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评定地质环 境质量的好坏,必须考虑人为因素的干扰程度。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
16、染、大型工 程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均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地质环境质量。地质环境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质量。但在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的 优劣时,除考虑各要素的平均状况外,还应找出质量最差的要素,并做出评价。 因为,人类活动常常使环境质量最差的因素首先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地质环境的 变异。(三)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地球上 各种不同的地质环境,其发生、发展受地质构造、岩性、水文、地质作用和地形条 件的控制。每一类地质环境都是一种具有自身特征和功能的地质空间,它们对 各类工程活动的相容性是不一致的。因此,对人类活动的干扰,表现出不同形式 的反应。地质环
17、境对人类活动的干扰有两种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和恶性反应。 良性反应即人类活动的正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地质环境向 着稳定有利的方面发展。如在潜水位高的沼泽地和盐碱地上进行人工排水,降 低地下水位,加上施用有机肥料等措施,盐碱地可以逐渐改变成好地。而在有些 地区,人类活动不当,地质环境将出现恶性反应,即人类活动的负环境效应。如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地质环境受到盲目采伐、开垦坡地、破坏植被等 人类活动的作用,会加剧水土流失,使环境向着不毛之地的方向发展。应当指 出,在同一类地质环境系统内,不同的工程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趋势,这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该地区各种环境
18、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质。(四)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 反应的作用。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地质环境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 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其实 质就是地质环境在人类作用力影响下,对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 关系进行调整。当人类作用力不大时,通过地质环境内部的调节能力,对外界的 冲击进行补偿和缓冲,就可以完成这种调整过程,维持地质环境系统的稳定性, 表现为不易觉察的“隐蔽的”形式;当人类作用力增大,超过其自身的调节能力 时,地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大 环境 地质学 讲义 02 基本理论 问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