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1.2食用菌常见病害及其防治(2).ppt
《(75)--8.1.2食用菌常见病害及其防治(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5)--8.1.2食用菌常见病害及其防治(2).ppt(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用菌病害及其防治(2)概述生产过程中如果对某一环节有所忽视,如环境不清洁卫生,灭菌不彻底或无菌操作不严格等都会导致病害的发生,造成杂菌污染,严重的整批报废。了解和掌握食用菌病害的种类、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对食用菌高效、安全生产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学习目标是学习链孢霉、酵母菌、细菌、放线菌、白色石膏霉5种常见食用菌病害,总结食用菌病害的综合防控措施。一、链孢霉 食用菌生产常见的杂菌,高温下其危害性有时比木霉更为严重。分类学上属子囊菌亚门、粪壳霉目、粪壳霉科。【为害情况及症状】常发生在69月,是一种顽强、速生的气生菌,受其污染后,在培养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霉层。霉层如在塑料袋内,可通过某些孔
2、隙迅速布满袋外,在潮湿棉塞上,霉层厚可达1cm。高温高湿条件下,12天内传遍整个培养室。培养料一经污染很难彻底清除,常引起整批菌种或菌袋报废,经济损失很大。一、链孢霉【发病规律】1)侵染途径 培养室环境不卫生、培养料高压灭菌不彻底、棉塞受潮过松、菌袋破漏是链孢霉初侵染的主要途径。培养料受侵染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是再侵染的主要来源。2)发病条件 2536生长最快,孢子1530萌发率最高。培养料含水量5367%生长迅速,特别是棉塞受潮时,能透过棉塞迅速伸入瓶内,在棉塞上形成粉红色霉层。pH57.5生长最快。一、链孢霉【防治措施】消灭或切断初侵染源。发菌初期受侵染,出现橘红色斑块时,要对空气和环境强
3、力杀菌,控制好污染源,再向染菌部位或在分生孢子团上滴煤油、柴油等。袋口、颈圈、垫架子的纸上污染的,洗净袋口换上经消毒的颈圈、纸,继续发菌;棚内地面上、棚内膜及其它菌袋上应及时喷上石灰水和0.1%的克霉灵,杀灭棚内空气中孢子,棚内营造碱性条件,抑制传播扩散。特别强调:瓶外、袋外已形成橘红色块状孢子团的,切勿用喷雾器直接对其喷药,以免孢子飞散而污染其它菌种瓶或菌袋。发生污染的菌室,也不要使用换气扇。危害食用菌的属有隐球酵母和红酵母,在分类上属半知菌亚门,芽孢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为害情况及症状】菌瓶(袋)污染后,引起培养料发酵,发粘变质,散发出酒酸气味,菌丝不能生长。试管母种被隐球酵母菌污
4、染后,培养基表面形成乳白色至褐色粘液团;受红酵母侵染后,在试管斜面形成红色、粉红色、橙色、黄色粘稠菌落。均不产生绒状或棉絮状的气生菌丝。二、酵母菌【发病规律】自然界分布广泛,大多腐生在植物残体、空气、水及有机质中。食用菌生产中,初次侵染是由空气传播孢子;再次侵染是通过接种工具(消毒不彻底)传播。培养基含水量大、透气性能差,发菌期通风差等,均有利于酵母菌侵害。二、酵母菌【防治措施】控制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防止含水量过高;培养基灭菌要彻底,接种工具要进行彻底消毒,接种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进行;选用质量优良、纯正、无污染的菌种;加强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培养室内防止温度过高。二、酵母菌单细胞原核生
5、物,隶属裂殖菌门、裂殖菌纲。分布广、繁殖快,常造成严重污染。危害食用菌的细菌大多数为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杆菌属中的种类。【为害情况及症状】食用菌生产中发生普遍,危害也相当严重。试管母种受细菌污染后,在接种点周围产生白色、无色或黄色粘状液,其形态特征与酵母菌的菌落相似,只是受细菌污染的培养基能发出恶臭气味,食用菌菌丝生长不良或不能扩展。液体菌种被细菌污染后,不能形成菌丝球。三、细菌【发病规律】1)侵染途径 广泛存在土壤、空气、水和各种有机物中,初侵染通过水、空气传播,再侵染通过喷水、昆虫、工具等传播。2)发生条件 适于生活在中性、微碱性以及高温高湿环境中。培养基或培养料的pH值呈中性或弱碱性,含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75 8.1 食用菌 常见 病害 及其 防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