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重点结合版(2).docx
《中基重点结合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基重点结合版(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基重点(结合版)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之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形成的条件:以古代基础解剖知识为基础,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这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阴阳
2、:1.阴阳的基本概念:生活中常识:日光的向背。哲学层面:即属性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自然科学中医学层面:特指人体内密切相关的相互对应的两种,物质及其机能的属性2.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属性的规定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自和与平衡。4.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由于阳气的特性是热,故说“阳胜则热”。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烦躁
3、、面赤、脉数等实热证的表现、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津液和阴气,使之减少,从而出现脏腑、阻滞、器官失于滋润而干燥,机能失于抑制而亢奋的临床表现,如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即所谓“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由于阴气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实寒证的表现。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可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温煦,机能失于推动的临床表现,如畏寒肢冷、蜷缩、脉迟伏等,即所谓“阴胜
4、则阳病”。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胜导致实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五行:五行特性:(较重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生克: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素问五行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不胜而侮其所胜:其不及,则几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这是对五行相乘与相侮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很好说明。五行母、子:如木生火,木即为火之母,火即为木 第二章藏象 心:1.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主藏神。心的生理特性为主通
5、明和心气下降。2.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3.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总结为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4. 由于心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肺:1.肺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在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与肺气宣降。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肺朝百脉(重要,需了解),主治节:1)肺朝百脉:指肺具有辅心行血于周身的生理机能。全身的
6、血液,通过血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运行于全身。全身血脉统属于心,心气是行血的基本动力。而血液的运行,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即肺气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肺通过呼吸作用,调节全身气机,从而促进血液运行。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运正常。若肺闷,唇青舌紫等症;反之,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心血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嗽、气喘等症。2)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机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7、: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二是治理调节一身之气的运动;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代谢。由此可见,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机能的高度概括。) 脾:1. 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运化与主统血。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脾气主升与喜燥恶湿。2.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通应长夏或四时。 肝:1. 肝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疏泄与主藏血。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肝气升发与肝为刚脏。2.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3. 肝主疏泄:(较重要)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
8、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了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机能活动的有序进行。)肝气疏泄、畅达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 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 调畅情志。 调畅胆汁的分泌排泄。 调畅排精排卵行经。3. 肝主藏血:(较重要)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贮藏血液:肝藏血,有“血海”之称,其意义概括起来有如下四个方面: 濡养肝及其形体官窍。 为经血生成之源。 化生和濡养肝气。 化
9、生和濡养魂。调节血量:一般情况下,人体各部分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又随着机体活动量、情绪、外界气候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外周血流量增加;而在安静或休息时外周血液分配量则减少。)这种变化是通过肝主疏泄与主藏血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的。肝调节血量的机能,以贮藏血液为前提。(只有充足的血量贮备,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而肝血的外流诸经和回归肝脏,又受肝气疏泄作用的调节。)防止出血:肝为藏血之脏,具有收摄血液、防止出血的机能。肝防止出血的机理,大致有三个方面: 肝气能收摄血液。(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肝气疏泄,畅达气机,维持血液运行通畅而不出血。(若肝气抗逆,疏泄太过,血随气逆
10、,可导致出血。)肝主凝血。(肝之阴气主凝敛,肝阴充足,肝阳被涵,阴阳协调,则能发挥凝血作用而防止出血。) 4.肝藏血机能失职引起的出血,称“肝不藏血”。 肝不藏血的病机大致有三: 肝气虚弱,收摄无力。 肝火亢盛,灼烧脉络,迫血妄行。 肝阴不足,不能凝敛血液于肝脏,反而虚火内扰,引起出血。 肾:1. 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与肾气上升。2.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3. 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贵藏,故称肾为“封藏之本”。肾精
11、化肾气含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协调一身脏腑之阴阳,故又称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较重要,需了解)六腑的气机运动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即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以保持六腑通畅,机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胆:1.胆的主要生理机能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2.胆为奇恒之腑: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古人认为胆汁是精纯、清洁的精微物质,称为“精汁”,故胆有“中精之腑”、“清净之腑”或“中清之腑”之称。 胆形态中空、排泄胆汁参与消化类似六腑,但其内盛“精汁”则又与五脏“藏精”的生理特点相似,似脏非脏
12、、似腑非腑,故又称奇恒之腑。 胃:1. 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2.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重要) 小肠: 小肠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大肠: 大肠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传化糟粕与主津。 膀胱: 膀胱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汇聚水液,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略)1.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2. 三焦概念有六腑三焦、部位三焦与辨证三焦的不同。 六腑三焦的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化津液。 部位三焦的总体生理机能是通行诸气与运行津液。上焦: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生理特点:“上焦如雾”喻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血和津液的作用,如雾露之灌溉。中焦
13、:包括脾胃、肝胆等脏腑;生理特点:“中焦如沤”喻指中焦消化饮食物的作用,如发酵酿造之过程。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生理特点:“下焦如渎”喻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排泄二便的机能,如沟渠之通导。 辨证三焦:指三焦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辨证三焦,既非六腑三焦,亦非部位三焦,而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究其概念的来源,则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 脾与胃:(较重要) 脾与胃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了表里关系。 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与胃的关系,主要包括水谷纳运协调、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体现在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两方
14、面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精:(精与各脏腑的关系需注意)1.分类:精,按其来源分,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按其部位分,有各脏腑之精;按特质功能分,则有生殖之精、营养之精。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相融合而成,分藏于各脏腑,则为脏腑之精;施泄以繁衍生命则为生殖之精。2. 精的功能:精除了具有繁衍生命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3. 天癸:天癸,是肾精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产生的一种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 (肾精的一部分在天癸的作用下,可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4. 先天之本:由于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并在后天之精的资养下化为生殖之精以繁衍生命,因而称肾为“先天之本”
15、。5.生殖之精:(略)生殖之精源于肾精,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在水谷之精的充养和天癸的促进下合化而成,起着繁衍后代的作用。6.脏腑之精:(略)一身之精分藏于脏腑,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指脏腑所藏的具有濡养、滋润本脏腑及其所属的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各脏腑之精都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融合而成,其中肾精主要由先天之精构成,而心肺脾肝四脏之精主要由后天之精构成。各脏腑之精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心精与心血相融合贮存于心内,起到濡养心脏、血脉和心神的作用。肝精与肝血融合贮存于肝内,发挥濡养肝脏及筋目的作用。肺精于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和津液
16、融合贮存于肺中,具有滋养肺脏及皮毛的作用。脾精主要由水谷之精构成,并由脾气输布到其他脏腑,化为该脏腑之精,脾精还有化生气血、生长肌肉的作用。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分藏于肾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肾精主要由濡养肾脏、化生殖之精以繁衍生命、化髓通脑以养神等作用。)脏腑之精不仅濡养脏腑,而且化生脏腑之气,推动和调控脏腑的生理机能。 气: 1.气的基本概念:(哲学)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本质,宇宙间的一切事务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医学)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2.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 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中介
17、作用。(1)推动作用: 气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推动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2)温煦作用:维持相对的恒定体温,有助于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助于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正常的循环运行。(3)防御作用:生理表现: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病后的自我修复病理表现:易病,难瘥(4)气的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 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
18、、排泄量,使其有度而规律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 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有可能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例如,气不摄血引起各种出血症;气不摄津引起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呕吐清水、泄泻滑脱等症;气不固精可以引起遗精、滑精、早泄等病症。)人体之气因其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可从三个层次进行分类:第一层次是人身之气,亦即一身之气;第二层次是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都属于一身之气的组成部分;第三层次是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他们都由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来构成。4.宗气: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含义: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点 结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