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入行论释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行论释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入行论释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入行论释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 本文关键词:不放,五品,第五十六,入行论释第入行论释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 本文简介: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索达吉堪布讲)第五十六节课思索题416、作为大乘修行人,平常是否可以跟别人谈论军事、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为什么?417、我们为什么不能随意割草挖地?有些人认为就算触犯了,也不过是一个轻罪,应当没有太大的过失。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418、假如遇到能让入行论释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 本文内容: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第五品不放逸第五十六(索达吉堪布讲)第五十六节课思索题416、作为大乘修行人,平常是否可以跟别人谈论军事、政
2、治、经济等世间话题?为什么?417、我们为什么不能随意割草挖地?有些人认为就算触犯了,也不过是一个轻罪,应当没有太大的过失。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418、假如遇到能让自己生起猛烈贪心或嗔心的对境,这时你会怎么做?这节课的公案对你有何启发?癸二(观后当限制)分三:一、中止非事;二、行持应事;三、修未如是行之对治。子一(中止非事)分三:一、断除贪执散漫;二、断除无义之事;三、断除苦恼引发之事。丑一、断除贪执散漫: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当介入各种各样的闲言碎语、无稽之谈中,或者观赏丰富多彩的戏剧、电视、电影等节目时,应观之如幻如梦,不要对此耽著不舍。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首先应
3、学会随顺众生,从有些菩萨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通过谈一些军事、科技、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可以将不信佛的众生引入佛门。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认为“我肯定要如如不动地闭关,不能跟别人交往”,从而撇开一切外缘,这是不合理的。根据大乘论典所讲,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视察自己的发心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假如有利,纵然表面上行为不太如法,讲些无关的语言,有时候也有一些开许(此问题昨天已说明过)。但作为一般的凡夫人,在没有实力的状况下,应尽量断绝各种闲谈以及观看散乱自心的节目、观赏消遣活动等。因为凡夫的心很简单被外境诱惑,一旦生起贪嗔苦恼,自己今生来世的善根会毁坏无余。所以
4、一般来讲,最好不要接触这些外境,假照实在无法避开,也应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千万不要耽著这些。此处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毫无意义的闲谈,最好不要贪执。关于这方面,我们讲君规教言论时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两个魔鬼,一个皈依了三宝,另一个未皈依。一天它俩遇见两位行路的比丘,未皈依者打算夺取他们的性命。皈依者说:“别急,我们先去视察一下,看他们讲不讲佛法,假如他们讲的话,请不要害他们,否则再下手也不迟。”它们便始终跟随其后。那两位比丘很散乱,一路上都是谈论世事,没谈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时才相互祝福:“慎勿放逸!”未皈依者说:“看!他们始终未讲一句佛法,可以害他们了吧?”皈依者说:“不能,他们已经讲了甚深的佛
5、法,只是你不懂而已。”接着皈依者讲解并描述了:何为身不放逸,何为语不放逸,何为意不放逸。未皈依者听它讲得言之有理,生起了极大的信念,并发心皈依三宝。由此公案也可看出,我们平常在交谈过程中,假如始终讲跟佛教无关的话,邪魔鬼神很简单侵害你,但若常常以正知正念来谈论佛法,纵使非人也无法危害。所以,我们平常不要无义闲谈,即使不得已要说一些闲谈,最好也不要耽著它,不要把它执为实有。有些人爱讲一些色情暴力的话题,对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津津乐道,始终也不厌烦。虽然我们作为凡夫人,说话不行能像阿罗汉、菩萨一样,内容全部围围着自己修行或弘法利生,但一般来讲,我们现在已经皈依了佛门,并受了不同层次的戒律,对平常的语
6、言还是值得视察,看自己说的话有没有意义,对一些事物是否耽著?有些人一提起自己的怨敌,就怒不行遏,边哭边生极大的嗔恨心;一讲到自己以前感情的经验,又起先生起剧烈的贪心,仿佛回到了过去时间。这种现象对修行人而言是不合理的,你可以谈论,但不要太执著,说话应当留意这一点。其次个问题,当我们观赏种种精彩动人的戏剧时,也要以正知正念摄持相续。作为一个凡夫人,最好不要去那些对护心无利的场所,否则你刚起先的动机比较善妙,但这些外境对凡夫的诱惑极大,可能最终你就没方法限制了。就像有些小孩,最好不要让他出去玩,不然他出去以后,自觉回来的特别少。同样的道理,我们最好不要去那些场合,因为能以正知正念来护持相续的人并不
7、是特殊多。当然,若是最终有者1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毗奈耶经有这样一个公案: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子和目犍连,生于印度特殊富贵的家庭,在没有出家前,舍利子叫涅甲,目犍连叫邦纳杰。因为他们是最终有者,故对色声香味等世间欲妙没有多大爱好。(我们有时也可以看出,有些居士或者出家人,平常也是对世人比较艳羡的对境无有爱好,而对佛法方面或是对三宝的功德,起特别大的信念,这就是自己即生中可获成就的一种相兆。)二人原来不愿去一些消遣场合散乱,但有一次当地实行了异样隆重的消遣活动,在父母的强迫下,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参与。当时,二位尊者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才智等各方面都特别出名,彼此久闻对方大名,特别仰慕,但始终没有
8、见过面。当天恰巧他们坐到一起,舞台上人们尽情表演,各种节目丰富多彩,但他们两位爱好索然,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兴致勃勃。旁边有些人认为他们特别愚笨,不懂得享受欢乐;有些人认为他们可能精神有问题。表演到了中间,邦纳杰问旁边的涅甲(此处跟广释略有不同):“今日的节目你看了没有?听了没有?”涅甲回答说:“我看了也听了。”“那你感觉怎么样?”“舞台上的那些人,全部以死人尸体般的姿态在呈现,通过他们的表示,召集着很多接近死亡的众生,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精彩之处。”邦纳杰对此特别赞同,便问:“您是不是鼎鼎大名的涅甲?”对方答言:“当地人是这样称呼的。”然后,涅甲问邦纳杰:“你觉得今日表演的节目怎么样?”“我看了也
9、听了,但感觉这里全部的装饰品全部是一种包袱,全部的舞蹈都是虚假的相,全部的歌声是疯狂的呼声,全部的色法全部是无常的,因此我也没有什么爱好。”“啊!您是不是赫赫出名的邦纳杰?”“世间人是这样称呼的。”(他们两个都比较好玩!)从今之后,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后来出家都证得了圣果。所以,我们在万不得已的状况下,假如参与这样的场合,眼前出现各种纷繁芜杂的对境,也不能似乎入迷了一样,起先舍命地贪执。现在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看电视连续剧的时候,整个身心特别投入,不吃不喝地始终盯着。旁观者看到这副模样“噢,不要说他是最终有者,就连修行人也不合格。”他们的心完全被对境的迷幻显现所限制,一点自由也没有,所以我们遇
10、到这些对境时,理应断除贪执。这一点对凡夫人来讲,当然比较困难,但只要懂得入行论的内容,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于不同场合中自觉串习,这样一来,当你遇到外境时,才会用得上对治法。就像军人没有上战场时,每天训练制敌之术,一旦遇上了真正的对境,原来那些娴熟的本事就能派上用场,完全可以战胜对方。所以大家听完这部法以后,自相续应当稍有变更,倘如一点变更都没有,还是跟往昔一模一样,那除了有一点闻法功德外,意义也不是特殊大。其实这次宣讲入行论,我每天也可以讲十几个颂词,字面上一过也比较简洁,但我还是想凭自己的才智和阅历对每个问题详具体细地阐述,讲完了之后,希望这次学习的人,也不要为了完成任务随意应付一下,应
11、当为自己和众生的利益好好地思索、好好地修持,这一点特别重要!丑二、断除无义之事: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假如在毫无意义的状况下,进行挖地、割草,在地上画画、插桩子,这些行为是不如法的,最好不要做这种散乱之事。假如非要做的话,应忆念大乘经典中“断除一切无利于众生之事”的教言,以惧怕违越佛制戒而堕落恶趣的心态马上予以放弃。当然,在有意义的状况下挖地割草,比如修经堂、造佛塔、建修行茅棚,以及在地面上画坛城、绘佛像等,佛在有关经典中也是开许的。但没有意义的写写画画,在地上东挖一块、西挖一块,这在戒律中不允许。有人可能想:“不能挖地割草,这是比丘守持的戒条(别
12、解脱戒中这些属于堕罪),为什么在大乘佛教中也要遵守这些小乘戒律?”这些虽然在小乘中被严格遮止,但作为大乘菩萨,出家菩萨当然要按别解脱经所制定的去行持,在家菩萨也不能违反如来教言,倘如明白这些道理后还要明知故犯,有意违反佛制戒,那将招致苦痛的果报。涅槃经云:“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假如轻视如来教言,来世肯定会成熟苦果。以前迦叶佛教法中有位比丘,一次在途中,一棵翳罗大树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无视佛陀的教言(比丘不能砍树)而砍了那棵树,后来转生为一条大龙。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它以转轮王的身相来到佛陀面前,遭到佛陀呵斥,要求它现出原形只见它被头上长的一棵翳罗大树重重压着,树根的部位昆虫充满,感受着巨
13、大苦痛。由此可见,即便违犯了微小学处,也会导致无穷后患。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轻视如来教言,随随意便去挖地割草,认为“这是出家人的戒律,我是在家人不用守,就算犯了也是一个轻罪,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佛陀为什么不让挖地呢?因为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会损害蚯蚓、蚂蚁等小虫的生命。以前梁武帝有一个师父,他修行很好,平常梁武帝对他特别尊敬。有一次梁武帝派人把他请来。请来时,梁武帝正和挚友下棋下得起劲。侍者问他师父请来了怎么办,他没有听见,正好在下棋时说“杀掉”(我没有下过棋,也不是特殊懂,但史料里是这么讲的),侍者就出去把那个师父杀掉了。后来回来禀报时,梁武帝特别懊悔,便问:“他
14、临死时有没有说什么?”“他说前一劫的时候,他是个小沙弥,在挖地时不慎把一条蚯蚓挖成了两段。误杀对误杀,这一辈子受报是应当的!”表面上看来,挖地杀蚯蚓也不是什么特殊大的事情,但因果的确不虚,自己造什么业确定会亲身受报的,一百零一业经中说:众生所造的业,不会成熟于外面的地水火风上,也不会成熟于其他相续中,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或还没有信佛时,有意或无意杀害的众生确定许多,现在若没有励力忏悔,来世要用生命一一偿还,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我有时候这样想:学院平常有一些建设,包括我自己为了弘扬入行论而做修建,这个过程中可能杀了许多蚯蚓、蚂蚁之类的小含生,今后果报会怎么样也不好说。你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入行 第五 品不放逸 十六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