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二五与城市化、房价和住房制度终稿.pdf
《最新十二五与城市化、房价和住房制度终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十二五与城市化、房价和住房制度终稿.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十二五与城市化、房价和住房制度终稿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 “十二五”与城市化、房价和住房制度 龙 隆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广东 深圳 518029 一 如何看“十二五”我认为,“十二五”的意义在于开启共和国的第三个三十年。大体上可以说,已经过去的两个三十年都有着国家转型的历史使命,第三个三十年的历史使命依然是转型。第一个三十年是中国从百年战乱的时期转向和平建设的时期,是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构建国家基础(国体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计划经济的时期。第二个三十年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的改革开放时期,是市
2、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时期,是经济起飞和加速城市化的时期。刚刚开始的第三个三十年,是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解构和重构的国际背景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构公民社会的时期。需要特别注意,这一轮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解构重构 摘要“十二五”的意义在于开启共和国的第三个三十年,“十二五”的重点是城市化发展方式的转型,公共品供给的制度安排是关键路线。中国的城市化有四大特征:时空压缩、空间扭曲、户籍制+土地国有、内部人化。房价和住房问题是中国特色城市化的问题,只能有中国式的解。打压房价不能解决住房问题,住房保障的关键不是数量保障,而是公平保障。取消一切形式、对一切人的货币化实物分房,是中国新住房制度的基础条件。【关键词
3、】十二五 中国城市化 房价 住房制度 公共福利供给【作者简介】龙隆(1955-),贵州贵阳出生,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区域经济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 的过程可能会比许多权威所认为的复杂曲折得多,是一种多重博弈的演化过程。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三十年的头五年对转型路径的形成最为重要。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是为第三个三十年的转型路径构建基础。发展方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事情,还内含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之所以需要转变,是因为过去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之所以难以为继,除了环境和资源
4、难以承载以外,社会承载能力也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30 年的经济高增长挤出并衍生了愈来愈多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事件频繁发生,制度维稳的成本也愈来愈高,正在快速地逼近制度的收益边界。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 1980 年的 19.4%上升到了2010 年的 47%,未来五到十年会自然地向 60%左右的水平发展。城市化依然是“十二五”的主要发展选项,但城市化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增加和改善公共品的供给对“十二五”很重要,可以说是“十二五”的关键路线,可以缓解和消弭过去三十年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矛盾,又可以激发和扩大内需的增长,改进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公共
5、品的供给与分配是一个制度问题,标准是公平公正有效,其制度的建构过程就是我们希望的公民社会的发育与发展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具体实在稳健的进步过程。当然,要从现在最主要的民生问题来发动和推进。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 房价现在是中国最热点的问题,房价后面是住房问题。住房是中国老百姓最看重的人生需求之一,是当下表现最纠结最焦虑的民生问题。从去年到今年初,中央已经三次出台调控房价的政策,一次比一次严厉,把房价控制的责任落到了地方政府领导人的头上。最近中央政府又突然安排了今年 1000 万套保障房的建设计划,并且很快的将分解指标同各地政府签了责任状。“十二
6、五”期间计划要建3600 万套保障房。这些政策和措施显得很紧迫很给力,看来是从压需求和增供给两个方向来缓解房价和住房可能激化的社会矛盾。同时,也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取向,住房保障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公共责任,保障住房将会成为城市政府的基本公共产品。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保障住房解决的是市场失灵的那一部分问题。住房本质上属于私人产品,私人住房的满意解决是个人的商品购买能力和购买决策的问题,没有一种制度可以承受大比例包揽之重。需特别警惕,保障房的分配是一个比供给更大的难题,搞不好会引发大麻烦。因此,紧迫出招之后,需要认真地启动住房制度的设计,首先是概念设计。城市化、房价和住房制度是一组中国式的动态联立
7、方程,能否找到可行解,对“十二五”将开启的国家转型十分重要。二 如何理解中国的城市化 一般意义上,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一件事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指标可以互为表征。如果把城市化率 10%以上作为工业化启动的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 时点,20%以上作为工业化加速的时点,中国的这两个时点分别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下表可以看到,中国 1952 年的城市化率与西欧 1820 年的水平相当,1980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与英国 1820 年的水平相当。整体看,中国的城市化启动比欧美发达国家晚了一百多年。表 1:世界城市化的历史比较 居民 1 万以上的城镇人
8、口占比%年代 中国 日本 西欧 英国(英格兰+威尔士)1500 3.8 2.9 6.1 3.7 1820 3.8 3.8 12.3 20.3 1890 4.4 16.0 31.0 61.9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英 Angus Maddison 北京大学出版社 表 2: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 城镇人口占比%1952 年 1957 年 1980 年 1996 年 2008 年 12.5 15.4 19.4 30.5 45.6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加速时期的中国城市化有四个主要特征 1 时空压缩 以城市化率 20%为基准,1980 年为时间边界,世界城市化可以抽象为两个时空进程:一个
9、是西方主导的进程,从 1820 年到 1980年,时间 160 年,空间从 24 万平方公里扩展到了 3700 万平方公里,卷入的人口从约 2 千万增加到了约 14 亿,是一个逐渐传导和扩散的时空过程。另一个是在中国大陆上发生的进程,1980 年到 2010年,刚 30 年时间,空间 960 万平方公里,与前者相比,时间和空间 注:此处设定西方主导的人口空间大致为:欧洲(除前苏联以外)+美国+日本+拉丁美洲。在世界经济史上,拉丁美洲有被称为西方衍生的地区。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 分别压缩了 5.3 倍和 3.9 倍。卷入进程的人口从 9.8
10、亿增加到 13.4亿,城镇人口从 1.9 亿增加到约 6.3 亿,净增了 4.4 亿,占比从17.9%提高 47%。相对而言,西方主导的城市化有一个宽敞的时空条件。西方的过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三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若干次局部战争和局部危机,城市化加速过程中必然不断产生的利益冲突,结构失衡,制度矛盾等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缓解和修复。它们现在面对的是后时代中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则像是进行在一个高度挤压和紧张的时空反应釜中,尽管有幸发生和平的环境中,但高速高密度的市场催化反应产生并堆积了许多未曾料及的问题和矛盾。2 空间扭曲 农业中国 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胡焕庸线(400mm 降水线)以东约
11、一半的国土上,这是自然和历史的千年演变形成的,中国城市化的加速过程主要发生在这个本来就拥挤的空间里。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 (图中的网格密度代表人口密度)以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为人口净流出地域,反之则为净流入地域。中西部各省区(西藏除外)都是人口净流出,沿海一线以外的县域几乎都是人口净流出;城镇人口主要向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以上聚集,总体上表现出一种趋向大城市、趋向大城市圈、趋向沿海大城市圈的聚集格局,许多小城镇、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面对的是聚落空心化的现实。主要聚集于沿海城市和省会以上城市。大都市圈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成了巨大的产业-人口引
12、力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费孝通先生等提出了“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大问题”的乡镇工业化道路,当时土地承包制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数亿农民们正陆续从田里解放出来走向工厂。费老的设想其实是一种的乡土中国的情怀。农民离不离乡?小城镇能不能形成集聚的引力?取决于工厂办在哪里,产业在哪里聚集发展,这是按照市场逻辑来自动发生发展的。本质上,小城镇是属于乡村社会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 的。东部沿海地带也有一些一两万人口的小镇 30 年发展成了几十万人口的工业街区,此时,它已经是大工业区了。【题述 1】城市化有三重意义:一是生物学意义,人口的大规模迁
13、移和聚集,一个数量巨大的种群由稀疏分布转为高密度聚集状态,自然生态需要重新调适;二是社会学意义,人文生态的解构和重构,社会生态需要重新调适;三是经济学意义,从产业的迁移与规模聚集,引起资本和财富的空间分布变化,引起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产业生态需要重新调适。3 户籍制度+土地国有 户籍制度和土地国有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项独特的制度条件。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农业中国、计划经济和阶级斗争三种控制需要的时代产物,现在依然存在。这个制度的经济意义就是把人按产业农业人口(农业户口)与非农业人口(城市户口)来划分。中国的公共福利基本上属于城市福利,城市居民才有享受的资格,城市户口是一种可以享受城市福利的身份
14、标记。建国的第一个三十年里,对农产品实行国家定价、统购统销的统制政策,农产品与工业产品格之间长期保持了剪刀差的态势,一直是农村在反哺城市,农民已遭受了多年的城市盘剥。第二个三十年,中国城镇人口新增了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 约 4.4 亿,90%以上来自农村的贡献,绝大部分仍然是农村户口,仍然没有分享公共福利的资格。城市化是一个农地转为城市用地的城市空间扩大的过程,也是一个土地大规模转让和交易的过程。西方主导的这一过程时间漫长,有过“圈地运动”那样的强迫甚至血腥的交易和征用,但主体上还是私人之间事情。在中国,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城市郊区和农村土地
15、属于集体所有,所有的城市建设用地都须先由国家征收后再出租给使用人。土地征收出让的操控权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从土地开发的视角看,中国的城市化是商业利益驱动、政府主导的过程。地价越高,卖地越多,预算外收入就越多,城市建设可投入的资金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开发的档次,推动地价再一步的上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城市的政府都喜欢、都已经深陷其中的土地开发循环,诱发了数量最多、最剧烈的社会矛盾与群体事件。如果土地是私人所有,事情就会是另一种演化形态了,城市成长的速度可能会受到抑制。4 内部人的城市化 内部人的城市化是一种以身份标记来享受公共品供给
16、和服务的制度现实和发展取向。享受什么级别、何种档次的公共品取决于你在哪一个圈内,哪一层级内。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得出.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 第一个大圈内是城市户口,农村户口是外部人。前面已经说到,中国的公共福利基本上属于城市福利制度,国际标准的三大基本公共福利: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教育资助,对农村的供给标准比城市低级得多,覆盖面也小得多。哪怕你在城里工作了多年,只要是农村户口,就是外部人,就没有资格享受城市人的内部城市福利。(近年来注意到了农民工的基本保障问题,也在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但思想基础还是一种内部人对外部人的怜悯。)第二个大圈
17、是体制内,简单的说,财政发工资的人在体制内,其他的人都属外部人。体制内还有圈,公务员是里圈,参公人员是外圈,再外圈还有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里圈的边界清晰,外层的几圈就有些模糊了。有一点很清晰,从里圈到外圈,公共福利的供给标准是递减的。第三个圈是一个多重结构,本地人和外地人,标记仍然是户口。公共品的供给对于本地人,或者机会优先,或者价格优惠(教育、医疗最为明显);城市一些管控政策,则是优先指向外地人。比如,最近要打压房价,限制外地人购房就成了一些城市的应急政策。需要特别指出,内部还是一种层级化的人生安全体系,由公共财政按圈层、档次支付费用的生命过程的保险网。中国的公共政策都是由内部人来制定的。按
18、照人性假设,中国的公共政策也就内含了内部人利益最大化的取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事实逻辑也确实如此。于是,发育出了一个在中国带有普遍性的行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8 为取向: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都想挤入圈内,成为内部人。圈内的还想挤入更里面的圈,成为更加内部的人。这样的四个特征,前两项是时空性质,后两项是制度条件,中国特有并唯有,集成在了过去 30 年的城市化加速过程中,发展出了世界史上没有过的经济建设成就,也衍生出了一系列中国式的结构矛盾和制度问题,一些正在深化,一些则已经开始恶变,房价和住房问题就在其中。三 房价与住房制度 1 关于房价
19、 我们现在看到的房价是什么?是那种由需求与供给决定的商品价格吗?先把住房的当今需求属性搞清楚吧。在当代经济境域中,住房对应了三种需求:一是基本的居住需求,二是改善性的居住需求,三是投资性的需求。一般的市场条件下,前两种的需求与供给是可以形成均衡价格的,房价的涨落不会离谱。中国城市房价的高涨,是被第三种需求投资需求推动的。房价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商品价格,而是投资品的价格。一个东西只要成了投资品,购买的决策就取决于价格预期,买涨卖跌,为涨而买。在稳定的价格上涨预期下,投资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与供给曲线同向,均衡价格点不存在。(参见下图)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十二 城市化 房价 住房 制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