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oc(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 庆 市 规 划 局二一六年十二月目录1 总则12 术语33 海绵城市规划篇63.1 一般规定63.2 总规层级海绵规划73.3 控规层级海绵规划114 低影响开发设计篇154.1 一般规定154.2 建设标准164.3 计算方法174.4 建筑与小区264.5城市道路294.6 城市绿地及广场314.7 城市水系344.8 常用LID设施364.9 低影响开发设施实施效果评估485 附录50附录A 重庆市主城区降雨资料50附录B 初期雨水径流水质分类56附录C 土壤渗透系数57附录D 重庆市低影响开发相关植物名录58附录E 部分低影响
2、开发设施单价估算(重庆地区)62附录F 设计流程63附录G 计算示例651 总则1.0.1 为全面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加强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指导和规范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制订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市域内根据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开发建设的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涵盖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本导则的重点在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主要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二是指导新、改、扩建项目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1.0.3 海绵城市建设应贯彻自然积存
3、、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注重对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强调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1.0.4 海绵城市应综合考虑流域内的水污染防治、排水防涝和雨水利用的需求,并以雨水径流污染削减、内涝灾害防控为主、雨水资源化利用为辅。1.0.5 海绵城市应尽量减少开发建设中的不透水面积,使雨水最大程度就地下渗、储蓄和滞留,减少对原有水文循环的影响。1.0.6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以源头减量为重点,结合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形成完善的雨水综合管理体系。1.0.7 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给水排水、园林、水利、道路、建筑、结构、环保、水土保持及经
4、济等专业应相互配合和协调,使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1.0.8 建设项目范围内的海绵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1.0.9 应注重对特殊径流污染地块的专门控制,避免特殊径流污染对地下水、周边水体的不利影响。1.0.10 雨水回用水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接入生活饮用水系统。1.0.11 城市雨水管渠设计和内涝防治除符合本导则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2 术语2.0.1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的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
5、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等的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2.0.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扣除降雨量小于2mm降雨事件),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措施,场地内年累计经过渗透、蒸发、过滤、回用等方式得以控制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比值。2.0.3 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厚度取值(以mm计),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2.0.4 年径流污染去除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
6、nual urban diffuse pollution区域内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对污染物(以SS计)的平均去除率的乘积。2.0.5 初期雨水控制厚度 rainfall depth for diffuse pollution control为实现一定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需收集处理的初期降雨厚度取值(以mm计)。2.0.6 年雨水资源化利用率the ratio of annual rain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雨水收集并回用于道路浇洒、园林绿地灌溉、市政杂用、工农业生产、冷却等的雨水总量(按年计算,不包括汇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量和自然渗透的雨水量)与年降
7、雨量的比值。2.0.7 雨水径流峰值控制rainwater detention for peak flow control为满足一定的低影响开发目标对雨水径流峰值流量进行控制。2.0.8 流量径流系数 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2.0.9 雨量径流系数 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2.0.10 雨水调蓄rainwater detention,retention/storage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2.0.11 雨水储存rainwater stora
8、ge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以达到收集回用等目的,通常采用雨水池。2.0.12 雨水滞留rainwater retention 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以达到净化雨水等目的,通常采用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及雨水湿地。2.0.13 雨水调节rainwater detention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径流峰值流量,一般只延长排放时间,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2.0.14 雨水收集回用rainwater utilization利用雨水作为水源,经过处理并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通过管道输送或现场使用方式予以利用。
9、2.0.15 雨水渗透rainwater infiltration利用人工或者自然措施,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2.0.16 雨水过滤rainwater filteration采用沙、土壤或泥炭等介质过滤来净化雨水。2.0.17 绿色屋顶green roof 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2.0.18 透水铺装 pervious pavement可渗透、滞留雨水的地面铺装,包括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嵌草砖、鹅卵石和碎石等铺装。2.0.19 下沉式绿地sunken greenbelt 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路面
10、,深度介于50mm和200mm之间,可用于调蓄和下渗雨水的绿地。2.0.20 过滤设施filtering practices采用沙、土壤或泥炭等介质过滤净化雨水的设施。2.0.21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cell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的人工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生态树池等。2.0.22 植草沟grass swale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2.0.23 雨水湿地rainwater constructed wetland通过物理、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等
11、联合作用净化雨水的湿地系统。2.0.24 雨水湿塘 rainwater wetpond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作为其主要补充水源。2.0.25 特殊径流污染specialrunoff contaminated含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较高的雨水径流,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3 海绵城市规划篇3.1 一般规定3.1.1 规划理念海绵城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效削减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健康完善的城市水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全过程。3.1.2 规划原则海绵城市
12、规划要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统筹协调、长效保障”的原则,同时应尊重历史与人文,突出重庆地方特色与亮点,鼓励创新。3.1.3 规划体系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层级(以下简称总规层级海绵规划、控规层级海绵规划)。总规层级海绵规划将指标分解到排水分区(建设用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布局公共性质的海绵设施。控规层级海绵规划在排水分区指标的基础上,将指标分解到地块(约15公顷),优化落实海绵设施。3.1.4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总规层级海绵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应与水系、排水、绿地、道路等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将海绵城市目
13、标、指标体系、生态空间格局、山系、水系、绿地保护修复要求等内容纳入其中。在编制其他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将海绵指标、海绵设施布局、空间管控要求等内容纳入其中。控规层级海绵规划应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总规层级海绵规划的相关要求,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将地块海绵指标、规划措施、LID设施配置引导及管控要求等内容纳入其中。控规层级海绵规划应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总规层级海绵规划的相关要求,将地块海绵指标、规划措施、LID设施配置引导及管控要求等内容纳入控规。已编控规区域应在已批控规基础上开展海绵城市规划,新编控规区域应增加海绵城市规划相关要求和内容。3.1.5 规划管理采用专项规划与规划导则相结合的海绵
14、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模式。通过专项规划确定总体目标,构建海绵城市系统,布局设施,提出措施及管控要求;通过规划导则进行通则式管理,确立各类用地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指标分解的方法和参数;对有特殊海绵城市规划要求的地块应单独研究,确定具体管控要求;通过上述措施共同规范和指导主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3.2 总规层级海绵规划3.2.1 基本要求总规层级海绵规划,应在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的基础上,识别自然生态本底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具体指标和总体思路,构建海绵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划分海绵分区(流域及排水分区),将指标分解到排水分区(主城区先分解到流域,下一步分解到
15、排水分区,其他区县直接分解到排水分区),制定流域海绵城市系统规划方案,提出规划措施及管控要求,确定海绵设施的布局及规模,提出与相关规划衔接的建议,划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范围,确定近期建设项目,布局海绵城市监测信息系统,指导控规层级海绵规划编制。3.2.2 编制内容1 总体目标将建设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予以明确。应结合自然特征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2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评价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径流、土壤、地下水、水环境、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本底条件和存在问题。3 构建
16、海绵自然生态空间格局识别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尤其注重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构建城市海绵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山水绿空间布局,划定蓝绿空间,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4 构建海绵城市指标体系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明确近、远期海绵城市建设要达到的面积和比例。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指标,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为约束性指标,水环境质量标准、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利用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为指导性指标。管网排水标准、内涝防治、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现有规范执行。将海绵城市相关指标纳入指标体系中,并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分别提出各类指标的目
17、标值。5 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径流污染、局部积水及自然渗透受阻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综合平衡自然生态保护,城市发展,经济投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效益。6 划定海绵分区,分解指标,制定流域海绵城市系统规划方案,提出规划措施及管控要求根据地形及水系分布情况,划分一级支流流域分区。在流域划分基础上,结合地形、道路、排水、用地及城市规划管理分区情况,划定排水分区。在海绵城市建设总目标的指导下,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指标分解落实到流域及排水分区。结合存在的问题,提
18、出规划措施及管控要求。划定水系、绿地的保护和控制线,确定河道拦蓄、初期雨水预处理、雨水调蓄、陂塘、植被缓冲带、雨水塘、湿地等设施的布局和规模,布局径流通道及超标雨水泄流通道,串联各类水体、绿地及海绵设施,实现蓝绿空间融合。在指标分解过程中应结合各流域的本底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按照水体水质、建成区比例、合流制管网比例、内涝比例等影响因素对指标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幅度参照表3.2.2-1。各排水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排水分区占所在流域的面积比例)应不小于流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各排水分区的年径流污染去除率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排水分区占所在流域的面积比例)应不小于流域的年径流污染去除率
19、。表3.2.2-1 流域、排水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影响因素调整幅度表影响因素调整幅度水体水质类类劣类-3%0%3%建成区面积比例0-20%20%-40%40%-60%60%80%80%10%5%0%-5%-10%合流制管网比例0-10%10%-30%30%-3%0%3%城市内涝面积比例0-5%5%-10%10%-3%0%3%7 相关规划衔接建议1)与水系规划衔接(包括美丽山水城市规划、水资源管控及水利设施布局规划、防洪规划、河道岸线规划)。将水系湖库分布、防洪标准、防洪护岸工程规划、河道控制线、蓝线等内容纳入海绵城市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应将海绵城市规划提出的岸线修复要求,生态护岸、植被缓冲带、人
20、工湿地、初期雨水处理设施等海绵设施布局要求纳入,并进一步优化落实。2)与绿地规划衔接(包括美丽山水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将山系、绿地分布、城中山体保护与利用、绿色廊道、绿线管控等内容纳入海绵城市规划。绿地规划应将海绵城市规划提出的立体海绵系统、绿地海绵指标、绿地海绵设施布局、绿地周边竖向控制要求等内容纳入,并进一步优化落实。3)与排水规划衔接(包括排水设施及管网规划、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将排水管网标准、内涝防治标准、排水管网及设施、内涝风险分布、初期雨水控制等相关内容纳入海绵城市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应将海绵城市规划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去除率、初期雨水预处理、雨水调蓄等设施的平面布
21、局及竖向控制要求、超标雨水径流通道布局、LID设施与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要求等内容纳入,并进一步优化落实。4)与道路规划衔接(包括道路红线规划)。道路专项规划应将海绵城市规划提出的道路海绵控制目标、道路断面LID设施布局、道路红线内外用地竖向控制要求等内容纳入,并进一步优化落实。8 海绵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结合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范围。结合用地规划、旧区改造、重大项目等提出近期建设项目及建设计划。提出投资估算,效益分析,资金安排等。9 布局海绵城市监测信息系统按规划区地块设施三个层级布置监测信息系统。规划区层级主要布置监测河流流量、水质、水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海绵 城市规划 设计 试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